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孔子彩票”逾越了文化传播底线
陈方
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这套名为“中华名人——孔子”的彩票,票面选取了三幅作于明清时期的孔子画像,每张彩票面值10元,中奖率36.67%。孔子彩票一经面世,随即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尽管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一再强调,孔子彩票获得财政部批准,其玩法具有开创性,是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在彩民刮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可惜,这样的美好设想并未赢得公众的认可,质疑的声势还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认为这是借文化之名行敛财之举。新浪网同期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2%的人不认同“孔子彩票”。在众多受访者眼里,发行“孔子彩票”与弘扬儒家学说和孔子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从福利彩票的本质上看,它在满足彩民博彩心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彩民关爱社会困难群体。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福利彩票之于广大民众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正如有质疑者所指出的,“彩票无论挂上何种宏大意义,终究归属是通过利用民众的博彩心理、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经济活动。”既然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孔子彩票普及文化和盈利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儒家文化确实倡导“仁者爱人”“修已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仁爱精神,表面上看,孔子彩票能够作为载体,通过一些名言警句的奖符来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发行方也清楚,购买彩票的普通群众对儒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些奖符让他们学习孔子思想,也有点缘木求鱼。
现实中,购买这种彩票的人会去体会“礼之用,和为贵”的精神含义么?恐怕更关注的是这句话代表的奖符到底是几等奖。所以,与其说孔子彩票是在传播经典文化,倒不如说这是借用文化主题的影响力来扩大福彩公益金的募集能力。后者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要远远高于前者,这一点已经被事实证明了:孔子彩票发行一个星期以来,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万元,表现好于其他同类别的即开型彩票。
借文化之名,行经济之实,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现象。搭台唱戏者总会拿出各种各样堂而皇之的理由,当公众戳破其华丽的文化外衣而看到事实本质时,他们却仍然表现出一副无比委屈的模样。
现在看来,有关方面在试图通过彩票向公众传播孔子思想之前,自己还是应该好好体味一下儒家经典的本真。虽然孔子也主张言传身教、有教无类,可他绝对不会同意“寓教于彩”“寓教于赌”,孔子彩票大大歪曲了儒家文化的本意,逾越了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所以,还是早些打住吧。(原载《光明日报》2010.2.8,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有关“孔子彩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套以孔子《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彩票选取三幅明清时期的孔子画像。此套彩票一面市就引发了网友热议。
B.有关部门设想,将《论语》中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并对应不同级别奖金,彩民在刮奖的同时温习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玩法极具创造性。
C.“孔子彩票”每张面值10元,中奖率36.67%,受到强烈质疑,大多数网友认为,“孔子彩票”与弘扬儒家学说与孔子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D.从福彩本质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孔子彩票”的发行在实现“寓教于乐”方面,拓展了福彩功能,从而受到追捧。
2.下列各种分析判断中,不属于对“福彩”认识的一项是(? )
A.福利彩票在满足彩民博彩心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彩民关爱社会困难群体,但“福彩”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利用民众的博彩心理、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经济活动。
B.普及传统文化经典无可厚非,但借助“孔子彩票”形式则无法消除普及文化和盈利之间的距离,借助“福彩”来学习儒家经典,无异于缘木求鱼。
C.借文化之名,行经济之实,已为当今社会一大现象,各种搭台唱戏冠冕堂皇,但赢取经济利益却是不变的宗旨。
D.“孔子彩票”不是在传播经典文化,而是借用文化主题的影响力来扩大“福彩”公益金的募集能力,且效果良好。
3.联系文本,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发行“孔子彩票”,有关部门“财政部批准、玩法有创新”的解释苍白无力,而以《论语》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才反映其实质。
B.作者认为,儒家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仁爱精神无可厚非,以“孔子彩票”作为载体,完成用名言警句的奖符来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也无不妥。
C.文章认为,利用民众博彩心理去赚取金钱,有关部门在公众戳破其华丽的文化外衣而看到事实本质时,则表现出一副义正词严、态度强硬的样子,实在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
D.作者认为,“孔子彩票”的发行不应逾越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其背离与歪曲了福彩发行的本意,是对“福彩”的亵渎。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寻求挫败——在台大文学院的演讲
(台湾)张晓风
各位同学:
现代社会,人们步履匆匆,都在为寻找成功而努力。而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震慑被并吞的喜悦。
有人出发去“征山”,我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觉,是自身的消失,是形体的涣释,精神的冰泮,是自我复归位于零的一次冒险。
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可交锋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照面之间,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慌乱中竞把一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一切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道念经“一见黄豫章(黄山谷)尽焚其稿而学焉”,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高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一种极幸福的际遇。
《新约》中的先知约翰曾一见耶稣便屈身降志说:“我仅仅是以水为你们施洗礼的,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乃飘然远引,那使男子为他色沮、女子为他夜奔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驱驰。
我一直在寻找挫败,人生天地间,还有什么比挫败更快乐的事?就爱情言,其胜利无非是最彻底的“溃不成军”,就旅游言,一旦站在千丘万壑的大峡谷前感到自己渺如蝼蚁,还有什么时候你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来,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又尝记得一次夏夜,卧在沙滩上看满天繁星如雨阵如箭镞,一时凡乎惊得昏呆过去,有一种投身在伟大之下的绝望,知道人类永永远远不能去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外的光体,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仍觉兴奋昂扬。试想全宇宙如果都像一个窝囊废一样被我们征服了,日子会多么无趣啊!读圣贤书,其理亦然。看见洞照古今长夜的明灯,听见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自会有一份不期然的惊喜,知道我虽愚鲁,天下人间能人正多,这一番心悦诚服,使我几乎要大声宣告说:“多么好!人间竞有这样的人!我连死的时候都可以安心了!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有这些美丽的思想!”此外见到特瑞沙在印度,史怀哲在非洲,或是“八大”石涛在美术馆,或是周鼎宋瓷在博物院,都会兴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这种境界”的激动,这种激动,这种虔诚的服输,是多么难忘的大喜悦。
如果此生还有未了的愿望,那便是不断遇到更令人心折的人,不断探得更勾魂摄魄荡荡可吞人的美景,好让我能更彻底地败渍,更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谢谢大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爬山涉水是要体会一种被征服、被震慑的感觉和愉悦。 ?
B.贾宝玉、陈师道、约翰、虬髯客、孙中山等人均被他们的对手震慑。 ?
C.只有在浩大的自然面前,人才能感到一种大化的赫赫天威酌享受。 ?
D.只有在哲人、圣贤的书籍著作中,我们才可以洞见千古的哲思和动人的真理。?
2.请谈谈文章结尾处作者说的“更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的深刻含意。
? ?
参考答案:1.A
2.作者说,“从心底承认内己的卑微和渺小”,并非妄自菲薄,其深刻含意是,希望人问有更多的美好,包括自然之景、伟大的人物等等,因为只有这些美好的不断出现,人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进步,更加伟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说说堂吉诃德自称“狮子骑士”的情节。
参考答案:堂吉诃德在路上见一辆运狮子的车辆,硬要赶车人打开狮笼,和狮子决战。笼门打开,狮子只打个呵欠,就转身卧倒,不肯应战。堂吉诃德吩咐管狮子的人打它几棍,让它发脾气。可他不干,还假意地夸了堂吉诃德,随即关上笼门。此后,堂吉诃德便给自己加个称号——“狮子骑士”。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她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声希音,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踏上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1)文章第一段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这“特殊”是就什么而言的?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居里夫人“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一种价值?
3.文章最后说居里夫人“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根据文意回答,居里夫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不看重自己容貌的美丽反映了居里夫人对传统认识的超越。
C.对于尘世给的美誉和名利,居里夫人十分厌恶,视如粪土。
D.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