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3-15 23:23:2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E.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吴老是个生活中风趣幽默,平和低调、节俭朴素,在思想上淡泊名利,在艺术上态度严谨,有很高追求的人。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A、不是一见如故就能成为忘年交,C、吴老只是希望把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D、信息来源于第二、五段,“落寞”也错,无根据)
小题2:
小题3: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根据文学名著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他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家》)
“他”所说的“叛徒”指的是 ?
(2)第二次工潮中,?软硬兼施,一面派人武力镇压罢工工人,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子夜》)
(3)一天晚上,副主教摸索着来到了艾丝美拉达的身边,他想占有她。艾丝美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了卡西莫多送给他的?。(《巴黎圣母院》)
(4)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去医院告诉马斯洛娃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却被告知马斯洛娃因为?而被送回监狱去了。(《复活》)
(5)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王。曹操欲取汉中,?献计,劝曹操联合东吴攻取荆州以打击刘备。(《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1)觉慧(2)屠维岳(3)哨子(4)与医生调情(5)司马懿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5-17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6.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7.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15.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6.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7.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本题解析:15.无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二陶峰砚”质疑
①“十二陶峰砚”自1957年面世以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笔者反复研究,认真阅读有关汉代古砚论述及说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汉“十二陶峰砚”不是砚。
②从出土实物看,汉墨均为小球状或圆饼状,这决定了汉砚的大致形制:1.圆饼状的研石和装饰性很强的三足石砚;2.长方形砚板,为了美观实用,把砚板镶上金属边或放置于漆盒中。其他还有铜、铁、玉等材质不同、形制不一的砚。这些汉砚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一个可供研磨的平滑砚面,且都必另附小块岩石。砚边高度不超出砚面,只有把球饼状墨放置在平滑的砚面上,才能用研石压住墨在砚面上研磨,较省力地研磨出墨汁。
③汉砚基本形制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研磨方法:在圆形砚上,采用从左至右旋转式研磨法,在窄长砚板上,则采用前后推拉式研磨法。试想放着平滑砚面不用,而用研石压着球饼状墨,在箕形砚面上上下下推拉研磨,这要比在平滑砚面上多费很多力气。因此汉代不会产生箕形砚。
④墨在不断地改进,至迟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由球饼状逐步演进为较大块状墨,又演进为松塔状和方圆柱状墨。人完全可以拿在手中在砚面上研磨,研石终被弃之不用。也使人可以用手指捏住墨,自如地在倾斜的砚面上下推拉,这时候才产生了箕形之砚。从现在众多出土砚的情况看,箕形砚是汉以后的产物,通行于隋唐及至宋元。“十二陶峰砚”仅箕形一点即已说明它非汉物,而应更近隋唐。
⑤汉人长衣宽袖,有十二陶峰环立使研墨不便,不能称之为砚,那么砍去十二峰,就成了砚吗?同样不对。隋唐箕形砚,前窄后宽,墨堂处理前低后翘,犹如凤形,又似箕形,且砚后无突起边沿,而“十二陶峰砚,”则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只这“半圆形砚堂”也是无法使用的。汉代古砚不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用研石在砚面研墨,可以左右旋转,可以前后推拉,而不会在砚面上既上下推拉又左右平行移动。这个所谓的“半圆形砚堂”只是形有略似,而其功用却不适用研墨。
⑥“十二陶峰砚”自面世至今的四十多年中,发掘的大量汉墓中再未见同类器物,而且诸多产砚厂家,却无一家生产与十二陶峰砚形制一样的砚。无人借这“文房之至宝”独特的形制而赚钱,这正说明其不具有实用性,其独特的造型不被人们所认同。
⑦“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失考,功用又不是砚,就其造型,尤其是龙首为出水口及其高度设计来说,也只能考虑它是中国盆景的雏形。从众多出土的汉代博山炉多用造型各异的山峰装饰来看,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应该说明,目前在汉壁画上所见的最早的盆景,是盆栽植物,而无山水盆景。从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看,“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作品,堪称盆景的典型形象。唐代“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系由三组以上山石构成,其中一组为主体,其他作为陪衬,使主体更为突出。“散置式盆景”多用长方形盆,而“十二陶峰砚”也是三组山峰组成,也是长方形池子,宽21.5厘米,径165厘米,这并非巧合,尤其是叠石状三足,也更证明了它是盆景,而不是砚!
(编选自2001年7月2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十二陶峰砚”的形制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叠石状三组山峰组成的长方形池子,宽和径都在20cm左右。
B.它的砚面是箕形的,以龙首为出水口。
C.十二陶峰砚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
D.它与唐代的“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相似。

小题2:不属于作者用来否定“十二陶峰砚”是汉砚的一项是
A.小球状或圆饼状的汉墨决定了汉砚的砚面不是箕形的。
B.环立的十二陶峰使研墨不便。
C.它有装饰性很强的三足。
D.“半圆形砚堂”不便于用砚石左右旋转研磨。
小题3:对文章第⑦段说明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根据汉壁画所见的盆景和出土文物,说明“十二陶峰砚”很可能是中国盆景的雏形。
B.作者根据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的“散置式盆景”。
C.作者在文中根据有关材料进一步说明“十二陶峰砚”不是砚,而是盆景。
D.作者根据汉代只有植物盆景,而无山水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是唐代的盆景。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不详,不适用研墨,且汉墓中迄今不见同类器物,作者认为它不是汉砚。
B.汉砚虽然材质多样,形制不一,也讲究美观,但在使用方便上不及南北朝以后的砚。
C.该文物被人误作砚,是因为它的三组山峰围绕一个长方形池子,且有不平滑的表面,略似箕形砚。
D.在汉墓中未见“十二陶峰砚”的同类器物,它至今不曾被砚厂仿制,也没有被盆景制造者仿制,可见其工艺精巧,难以仿造。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表述不当。)
小题:(与题干不一致)
小题:(选文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人性”的口号不是“真正”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是作为体育如何落实好的问题。)
小题:(表述中“最高”是多余的,应删掉。)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答..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