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3-15 23:23:2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来说,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怒,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品”、“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果”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4、文章第一段“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一句中“它们”指代什么,请你以时代为序,概括出三点。(6分) 答:(1) ? ? (2)?? (3)? 15、“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一句说出了后人对宋诗的态度,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16、作者引用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典故作论据旨在证明的问题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30字)(4分) 17、“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一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14、(1)南宋时,金国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2)明代,苏平认为宋近体诗,只一首可取,且有毛病。 (3)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使宋诗身价十倍。(每点2分,共6分) 15、宋诗或被贬得一无是处,或被捧上了天。(4分) 16、紧跟诗歌创作伟大朝代而起来的人也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4分) 17、在唐诗的基础上,宋诗有所发展,取得一些成就。(4分)
本题解析:14. 以时代为序归纳。 15.无 16.归纳出论据所证明的论点。 17?归纳后面句子大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读者对王小波评价甚高,作者由于所处语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才会对王小波现象感到困惑,生发思考。 B.因为生活在香港,所以作者才能够以更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才能够有独到的发现。 C.作者认为王小波算得上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未达能拿诺贝尔奖的高度,对其价值判断准确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其作品的多与少。 D.王小波虽然没走进21世纪,但他作品中关心的问题即使到现在仍有好多是我们要面对的,这是重读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 小题2: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6分) 小题3: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王小波的所谓启蒙实际上是受福柯和罗素影响的结果;王小波的所谓自由是作家的一种常态,且含有不自由的成分;王小波的作品虽好,但不能盲目拔高和神化。(每层2分) 小题3: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独立思考;要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每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于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周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B (2)①为工作中受到盖茨很多帮助和有益影响而心存感激;②为盖茨退休后自己不能与之共事而难舍;③为盖茨退休后能全身心地致力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而感到高兴。(意对即可) (3)①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对不熟悉的领域充满好奇。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眼光,渴望了解并能尊重不同的文化。③看问题很深刻,思路清晰,能很快抓住问题核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⑧亲切平和的人格魅力。⑤对于财富淡泊的态度,对慈善事业的热心。⑥对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4)示例一: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并为之努力。①人要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有了梦想但不肯努力,只幻想着一步登天,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②最高的梦想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应上升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高度。? 示例二:人对于财富要有一个明智的态度。①财富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必需的,但人获取财富要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当的手段。②人可以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但不应迷恋财富,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示例三:人要有社会责任心并懂得回馈。①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超越小我的狭隘,为社会做贡献。②回馈不是简单的施舍和捐赠,而是一项需要投入激情的事业。(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佛教道教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道教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小题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佛教、道教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C.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和“理学”却空前兴盛,“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D(“唐宋以后”错,从原文看,“茶马互市”从唐代就已开始;“我国少数民族”范围扩大,应为“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
小题2:B(“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只是开始“出现’,不能说“进一步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下有一大片芦苇,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个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能接受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 ?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 ?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顽强。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或许我们外形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人们无边智慧和倔强的本性。 ?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是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 ?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走过的节奏。我感到了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和愉悦。这是一种经历严冬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就是“我”了,我们才真正感觉到滚滚红尘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是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选自《品味书香》)
1.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写与芦苇的对话,揭示生命的意义。 ?
B.第二、三段对芦苇的称谓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芦苇的理解和亲近。 ?
C.“保留自己的本质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的摆布,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本质。 ?
D﹒第五段第一句中“芦苇”的“无可奈何”是指被无法抵御的寒冬征服和改变,“人生”的“无可奈何”是指被岁月和生活征服和改变。
E.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
2.阅读文章第二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七段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中加引号的“我”应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走近芦苇”,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其中多次提到“泥土”,试探究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
2.(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
(2)芦苇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 ?
3.这个我是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的我。?
4.自然界的泥土对于芦苇来说是滋生地,对于小动物来说是庇护所,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是拯救人心灵的泥土。写自然界的泥土和人的心灵的泥土,能使文章更形象地表现生命战胜寒冬走向新生的主题。(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