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A.文中提到的“面团与钢珠”实验,证明了系统最初条件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B.混沌理论启迪我们,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注意了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防止混沌现象所带来的灾难发生。 C.洛伦兹在长期天气预报实验中发现:对初始数据所做的细微改变,会使数月后的天气状况预报的结果发生巨大的变化。 D.研究混沌,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也就是要透过事物“表观上”的混乱无序,发现其深层次的特殊运动规律。 |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B
小题2:(3分)B
小题3:(4分)要点:①事物表面无关联,实际上具有深层次的规律;②处在运动的系统中(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③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④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⑤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答出四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错。C. “根本不可能”错,原文是“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D.无中生有,“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错,原文是“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
小题2:B 说的太绝对。“只要”错。
小题3:看分值,一般几分答几点。依据也就是“蝴蝶效应”的特征。从“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得出①事物表面无关联,实际上具有深层次的规律;从“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100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得出②处在运动的系统中;从“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得出③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从“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出④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嗖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跑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得出⑤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选做题)
茵梦湖①
[德国]施笃姆
莱因哈特一直沿着湖岸走。他发现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有一朵白色的睡莲。他忽然产生了要到近处去看看它的欲望;于是他脱掉衣服,下到了水里。水是浅的,锐利的水草和石子刺痛了他的脚,他总是找不到让他游水的合适地点。直到后来,他才忽然一下踩到了深水处,水开始在他头上旋转,过了一会他才又浮到水面上。现在他划动手脚绕着圈游了起来,直到他认清了刚才入水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他又看到了那朵莲花;它孤单单地在那些闪亮的大叶子中间——他慢慢地游过去,时而把手臂举出水面,那时往下掉落的水滴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可是,他和莲花之间的距离仿佛一点没有改变;只是在他往后回顾时,看见他身后?湖岸上的夜雾愈来愈浓郁。可是他并不因此放弃前行,相反他提起了精神继续朝着这个方向游去。最后他终于来到了这朵莲花的附近,他甚至可以在月光的照耀下清楚地辨认出那些银色的花瓣;可是就在同时他却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网里;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这片不可知的湖水是这样黑沉沉地围住了他,在他身后,他听到了一条鱼的跳跃声;在这生疏的水中他突然感到了莫名的恐惧,于是他使劲挣脱了水草网,一口气急急地游回了岸上。当他从岸上再回头看时,只见那朵睡莲还像先前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莱因哈特那天从湖边回来,就遇到了伊利莎白的母亲和埃里希。他们得知他一个人深夜去“拜访那朵睡莲”,很是吃惊,埃里希还不解地问:“那朵睡莲跟你有什么关系?”对此,莱因哈特的回答就如月光下的茵梦湖一样平静,也像?那湖水一样深沉而忧郁:“我跟它从前是认识的,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注:①《茵梦湖》是德国诗人、小说家施笃姆的中篇名作,历来以富有诗意而为人称道。这篇“诗意小说”故事很简单:主人公莱因哈特和伊利莎白(她总穿着白色连衣裙)两小无猜,情愫暗生;后来,莱因哈特外出求学,数年未归,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莱因哈特的好友埃里希(埃里希拥有自己的庄园,也很会过日子);数年后,莱因哈特学业有成,回乡省亲,与昔日恋人伊利莎白和好友埃里希相见,惟有一片惆怅;于是,他黯然神伤,远走他乡。就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有上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
(1)故事内容是男主人公的回忆,却用第三人称讲述。这会给人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的魅力,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小说以此而营造出的一种意境,当然还有富有诗意的象征。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朵白色的睡莲”,不用?说,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你觉得它在暗示什么呢?而“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又象征什么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仿佛不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昔日恋情,而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事,那些人,包括他的昔日恋人,在他的记忆中犹如故乡的茵梦湖,既历历在目,又浩淼悠远。这样的叙述,就把故事置入了一种自我哀怜和自我超脱的意境。
(2)反复出现的“那朵白色的睡莲”,似乎既是伊利莎白的化身——她总穿着白色连衣裙,又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啊,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如此之美,但却没法拥有它,甚至都没法靠近它。因为“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为此他“感到了莫名的恐惧”。而“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象征着现实——使美丽的梦幻化为乌有的现实。在现实中,莱因哈特不过是一个书生,既不像埃里希那样“拥有自己的庄园”,也不像他那样“会过日子”,也许伊利莎白并不在乎,可是她母亲难免不在乎,而伊利莎白又不能不在乎她的母亲的感受——“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埃里希”。这就是那张烦人的“水草网”,于是莱因哈特“使劲挣脱了水草网”,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只能远离那朵睡莲,只能回头张望,觉得它是“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可望而不可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代崇尚青瓷,对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末中晚期起,以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一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这就是所谓的“类玉”。
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它独特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儒教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诚如民国时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而不用玉。”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在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龙泉青瓷因为有翡翠般的釉色,人们便像珍爱翡翠那样珍爱它,而这种人见人爱的东西据说是用泥巴烧制而成,更让人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在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人眼里,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如同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色,过年过节挂红彩、发红包,他们以青色彩带装点家居,分送青包。因此,龙泉青瓷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其钟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其特点是胎黑色或褐色,胎质较疏松,釉色有粉青、灰青、蟹壳青等,釉层丰厚,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釉面冰裂多为几何形,极碎者称“百圾碎”,另有鱼子纹等,偶有象形图案。器物口沿呈紫色,足部露胎处呈铁色,即所谓“紫口铁足”。紫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口沿满釉,烧制时受到高温后口沿釉薄,映出胎骨颜色,另一种为了叠烧,?口沿一圈刮釉呈芒口,出现紫口。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为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因此格外珍贵。
(选自《中国龙泉青瓷》)
小题1:下列对古代人崇尚青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瓷能变幻出许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令人感到温柔敦厚。
B.青瓷色泽柔和,委婉含蓄,符合崇尚闲散淡远的自然之美的古人的审美心理。
C.青瓷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易为信奉儒教的世人所广泛接受。
D.青瓷曾先后创烧出各种不同凡响的釉色,为中国赢得荣誉,因而受到古人推崇。
小题2:关于龙泉青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泉青瓷具备青瓷所共有的秉性,既体现自然美,又符合儒家思想。
B.龙泉青瓷是从南宋中晚期起,开始出现的一种胎质较疏松的开片瓷器。
C.龙泉青瓷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
D.龙泉青瓷的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烧瓷工艺中的石灰釉不耐高温,导致采用此工艺烧制的白瓷不能多层施釉,釉色刺眼。
B.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历来十分受重视,因此儒家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
C.欧洲人对龙泉青瓷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是因为了解到它竟然是用泥巴烧制而成的。
D.龙泉青瓷之所以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是因为它的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完成下面问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