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写》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23:39:51 【

1、填空题    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贾探春 
②袭人 
③贾惜春 
④王熙凤 
⑤李纨(珠大嫂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背诵默写。
(1)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长恨歌》)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
(3)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_____。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4)_______________,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阿旁宫赋》)


参考答案:(1)梨花一枝春带雨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
(4)昔闻洞庭水,乾坤日夜浮
(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或取诸怀抱,?。(王羲之《兰亭集序》)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氓》)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参考答案:
(1)悟言一室之内(2)艰难苦恨繁霜鬓
(3)夙兴夜寐(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别有幽愁暗恨生(6)皆白衣冠以送之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悟、鬓、寐、颁、幽愁。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仔细阅读《相信未来》第5、6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 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与“猿猱欲度愁攀缘”相同的一项是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C.飞流直下三千尺
D.疑似银河落九天。
E.羌笛何须怨杨柳
F.春风不度玉门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拟人。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