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3-15 23:43:1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音译词的“粉丝”使用方便,既可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可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
B.天才如果遇到知音肯定他的价值,那颗寂寞的寸心会感到欣慰;如果得知音而复失,则会悲伤不已。
C.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
D.作者认为粉丝和知音都可爱,但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粉丝,缺少的是知音。作者期待更多的知音出现。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6分)
小题3: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踱步
张秀亚
①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②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③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④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⑤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⑥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⑦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就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妈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⑧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⑨“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⑩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有删改)
小题1:“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⑤到第⑦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严谨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注】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人们认为算盘的出现在宋代以后,后来人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商店的柜台上发现了一个算盘,从而推翻了以前的判断。这一点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以为后人提供研究宋代科技的史料。
B.文中提到了“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几个概念,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它们是不同的画种。
C.《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形象的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特殊地位也得到了后人的重视和认可。如今,有关该图的所有问题都有了一致的看法。
D.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的视角没能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是当时没有相应的经济、文化背景。
4.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C.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D.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直谏名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代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镇)人。七岁丧母后边放牛边读书,由于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得到祭酒(管理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徐阶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l547)登进士,授官南京吏部主事。在南京,他向学识渊博的兵部尚书韩邦奇学习,不久,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
  这时,俺答(鞑靼族的首领)围攻北京,帝都告急。嘉靖皇帝委派成宁侯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想依靠他击退入侵之敌。但仇鸾贪生怕死,只求保持个人的禄位,于是上疏主张与鞑靼通商,向他们购买马匹。他以为,这样一来,鞑靼从卖马中获得厚利,便会自动撤消对于明朝的入掠。这一愚懦的建议,却颇得到一批苟且偷安的大臣和昏庸愚蠢的明世宗的首肯。与此相反,杨继盛主张坚持抗击外侮,反对妥协辱国。他深知仇鸾、严嵩把握朝政,自己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但为了国家利益,他毅然于嘉靖三十年(1551)上《请罢马市疏》,列举了向俺答互市议和的“十不可”和“五谬”。强调只有坚决抵抗,才可望打击俺答,保障边境的安全。
  由于他的奏章论据充分,情真意切,使冥顽如石的世宗皇帝也“颇心动”,因而转发给仇鸾、严嵩、吕本、赵锦等权臣传阅。仇鸾恼羞成怒,那班腐败无能的官员于是随声附和。当此时,仇鸾利用皇帝的宠信,进密疏,诬告继盛有图谋不轨之嫌。这样,杨继盛就被投进“诏狱”,接着又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狱囚的下级官吏)。 不久,俺答毁约,又屡次进犯,仇鸾的奸佞暴露无遗,急病而死,被处以戮尸之刑。嘉靖皇帝这才想到杨继盛当日所说是正确的,于是把他稍为提升,作山东诸城知县。一个多月后,调南京户部主事。接着又封为刑部员外郎。
  当时,严嵩专权,他痛恨仇鸾曾在世宗面前讲过自己的坏话,所以内心非常赞赏杨继盛带头对仇鸾发难,要迅速提拔他。于是又擢升他为兵部武选司。可是,杨继盛并没有受宠若惊,他痛恨严嵩比对仇鸾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上任一个多月后,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要求早加诛戮,以清朝政。疏中有“伏望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群臣于嵩畏威怀恩,故不必问也”。疏入,明世宗大怒。他十分宠幸严嵩,认为杨之上疏弹劾他,是因“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又将继盛下予诏狱。
  被投进特别监狱后,杨继盛遭受了毒打一百棍的酷刑,交由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嵩的死党,他根据严嵩的密令,要诈传亲王令旨处杨以绞刑,遭到刑部郎中史朝宾的抵制。严嵩怒而贬史朝宾为泰州通判。刑部尚书何鳌不敢违抗,根据严嵩的意愿判杨继盛死刑,但明世宗却没有马上杀死他的意思。
  在牢房三年间,屡有正义之士设法营救,但严嵩必欲根除后患。刚好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受诬陷入狱,严嵩揣摩皇帝必杀这二人,等到朝审时,就把继盛的名字一并附上呈批。这,杨继盛是清楚的。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从容不迫地给儿子写了信。在信中,他对儿子叮咛周至地训诫,要他们好好学习,不必迷于仕途,“若是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表现了与屈原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一日,杨继盛在北京西市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口占一绝;“浩气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不久,有以杨继盛为主人公的著名传奇《鸣凤记》问世,于是杨继盛的名字“虽妇人孺子亦知”了。傅维鳞的《明书》又把杨与沈炼、海瑞合传,列为明代著名直谏朝臣之一。赞美他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杨继盛以其正直刚强而长久地为人所传颂。 (选自彭妙艳《浩气常余百炼刚——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继盛从小学习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进士及第之后,加之得到国子监祭酒徐阶和兵部尚书韩邦奇的赏识,很快由南京吏部主事提拔为兵部员外郎。
B.仇鸾在俺答入侵时上疏主张与鞑靼通商,想让鞑靼人从卖马中获得厚利而自动撤消对于明朝的入侵,杨继盛则认为只有坚决抵抗,才可保障边境的安全。
C.从仇鸾被处以戮尸之刑,而杨继盛则由一个典史提升为刑部员外郎来看,嘉靖这个皇帝虽然昏庸,但他还是认识到了杨继盛这位敢于直言进谏臣子的价值。
D.从杨继盛对儿子叮咛、训诫上看,他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想让儿子做官“赤心随分报国”,又希望儿子不迷恋于仕途,怕儿子因为自己而受到连累。
E.文章写杨继盛死后不久著名传奇《鸣凤记》问世,《明书》又把杨与沈炼、海瑞合传,列为明代著名直谏朝臣之一,说明他死后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誉。
(2)文章写仇鸾把持朝政、奸佞误国,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杨继盛弹劾严嵩一事,可以看出杨继盛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继盛因直谏而死,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你欢乐的眼里,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⑾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⑿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⒀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⒁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⑤段的“仓促而又灿烂”一句中,“仓促”可以理解为对前程中的困难没有充足的准备,“灿烂”可以理解为前程的美好。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D.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一种达观的胸怀。“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E. 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情节跌宕曲折,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小题2: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6分)
小题3: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
②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说:“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越发模糊了。”而在第⑩段中,作者又说:“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这两句话都写到“屋檐”,但前后不一致,是否矛盾,请你作简要分析。(8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