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23:52:26 【

1、阅读题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
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无以:没有用来……的
2、疑难句子:①患:担忧;③非……则:不是……就是
3、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句意推断
4、据文意回答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对“故”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特不识其利、辩其也——故:缘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C.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原来的,旧有的
D.木受绳则直——故:所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参考答案: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
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哂:讥讽,讥笑
2、疑难句子: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反问句,安:怎能;至:极,深刻
3、考查一词多义,据句子或上下文不难判断
4、句式变换加翻译,应该不难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①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③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④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父: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见《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官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公所居堂葺:修补
C.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     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金陵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公所命名         夫夷近,则游者众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不免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见”,表被动,1分;“患”,忧患、祸患,1分;句意1分。)
(2)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兴盛显赫一时,可他们的后代有不知道沦落在哪里的。(“向”,以前,1分;“后”,后代,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特别是“秀发”一词,既是考查重要实词,也是考查古今异义词,这种考试形式是不多见的,学生要适应各种考试形式。
小题2:A代词,指居宅/副词,表反诘;B介词,在/介词,被;C介词,用/连词,表并列;D……的原因。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代词、副词、连词、介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C项,与原文意思表达相反。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文相反。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数:多次。见:表被动。患:祸患。(2)向之所与同进者: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与“向之所欣”结构一样)翕赫:显赫。后:后代。不知所在者:不知道沦落在哪里的人。
点评:本题所选的两个句子比较容易,考生只要结合上下文和已学知识就可以翻译出来。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养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的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秦王还柱而走?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使工以药淬之?
C.张良出,要项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