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23:52:26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 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无以:没有用来……的 2、疑难句子:①患:担忧;③非……则:不是……就是 3、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句意推断 4、据文意回答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对“故”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故:缘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原来的,旧有的 D.故木受绳则直——故:所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参考答案: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 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哂:讥讽,讥笑 2、疑难句子: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反问句,安:怎能;至:极,深刻 3、考查一词多义,据句子或上下文不难判断 4、句式变换加翻译,应该不难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①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③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④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父: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见《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以公所命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不免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见”,表被动,1分;“患”,忧患、祸患,1分;句意1分。)
(2)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兴盛显赫一时,可他们的后代有不知道沦落在哪里的。(“向”,以前,1分;“后”,后代,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特别是“秀发”一词,既是考查重要实词,也是考查古今异义词,这种考试形式是不多见的,学生要适应各种考试形式。
小题2:A代词,指居宅/副词,表反诘;B介词,在/介词,被;C介词,用/连词,表并列;D……的原因。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代词、副词、连词、介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C项,与原文意思表达相反。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文相反。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数:多次。见:表被动。患:祸患。(2)向之所与同进者: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与“向之所欣”结构一样)翕赫:显赫。后:后代。不知所在者:不知道沦落在哪里的人。
点评:本题所选的两个句子比较容易,考生只要结合上下文和已学知识就可以翻译出来。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养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的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秦王还柱而走?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使工以药淬之?
C.张良出,要项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