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6 00:01: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小题2: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
小题3:①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②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虑、期待和呼唤。
小题4:①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②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③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对三种观点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地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的理念和智慧。
小题2: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
小题3:“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4: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确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巷?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赖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的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注],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嗽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题1:①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我们知道上海的里弄的特点是拥挤、嘈杂、庸俗,那么乡村的陋巷的特点有哪些?请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乡村陋巷的特点。(3分)
乡村的陋巷???
②文章开篇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第二段的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概括这些特点。(3分)
特点之—:?;特点之二:??;特点之三:??。
小题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小题3: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第四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小题4: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有时是“她”,有时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1)破败,杂乱,肮脏;(2)优雅,幽静,悠闲(或幽静,秀美,悠闲)
小题1:不矛盾。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第三段为了表现“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就不必有人出现。第五段说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便显现出一个“娇羞”的姑娘,用来对比,表现“巷”超凡脱俗的圣洁,是“爱宁静淡泊”的人的好去处。
小题1:由古今盛衰联想到小家庭的哀乐(1分),进而表现置身小巷能使一切得到净化,使人忘却忧愁(2分)。
或:说明悠闲平静的小巷曾历尽沧桑;说明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深化作品的主题并增强文采。(每点1分)
小题1:在有些段落用“她”,增加“巷”的形象性和美感。在平实叙述的文段中用“它”,有利直接表述。(仅供参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用4个“爱”引导的这一组排比句,将不同嗜好者的不同品味表现得鲜明、有层次,从而将小巷的魅力表现到极致,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富于感染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考查运用典故的作用,乌衣巷是怀古诗的典型意象。
小题1: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的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冤天忧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1期)
14.乡村的“铁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
15.文章的第五段运用了连用了三个“哪怕”,有何作用?(5分)
答:
16.如何理解“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你如何评价作者这样的观点?(6分)
答:
17.整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个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17.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用乡村的品格和城市作对比,揭示了乡村生活的本质,委婉地批评了城市缺少乡村这种平实品格的现实。因为铁质是对生活、感恩之情,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类前进的支持和方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碎的图腾
毕淑敏
风光旖旎,和所有大惊小怪的旅游者一样,我忙着购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谆谆告诫我这些东西多半是假冒伪劣。
手里的“椰妹”难道是假的吗?这明明是两个椰子壳粘起来的,你闻一闻,还有椰茸的清香呢!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她躲开了,说,这东西便宜得无以复加,大概是真的,造假的人特别讲究成本。
到了一处景点,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女店主,殷勤向我们推销一件牛雕。
它是象骨制的,你看这刀工,多么细腻!你看这造型,多么生动……女店主说。
我被牛雕古朴的形象吸引,刚要掏钱,想起小D的忠告,觑了她一眼,果然在冷笑。
这若真是象骨制的,只怕你要进监牢。谁不知大象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小D冷冷地说。
还是这位大姐识货啊。女店主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态。不过,它虽不是象骨,却是牛骨的。都是骨头嘛,又不是做药酒,没那个那么认真。她笑盈盈地解释。我抚摸着牛雕温凉而润泽的背脊,看着牛雕诚恳而略带悲哀的眼睛,满心喜爱。
见多识广的小D还不放心,问,这真是骨雕啊?
女店主有些恼火了,说,你这个客人啊,怎么这样不相信人,不是真骨雕,能有这个分量?你掂一掂,压得手腕子疼!再说啦,这是什么?这是牛啊!牛是什么?牛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图腾你们懂吗?很神圣的东西,哪里敢造假?就是造,也是别的民族的人干的,我们是不敢的。
面对铁一般的逻辑,我们自惭形秽,哑口无言。我买了牛雕,一路珍爱地用手托着,不时把玩,到了宿营地。晚上,小D紧盯着图腾牛说,我总觉得这像一个骗局。
我说,真做假时假亦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免得晦气。再说,这是图腾啊!
小D说,图腾怎么啦?也不是防伪标志。我倒是要把它摔开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显得这样重!
我大惊,说,可使不得!再说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破坏他人财产。
小D说,摔坏了,我赔你钱。
我说,我不要钱。我要图腾。
小D说,那我赔你图腾就是了。我已在其他商店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骨雕。
小D说罢,不待我反应过来,高高举起了牛雕,砸向地面。
随着喑哑的闷响,牛雕扑向地毯,又嘭地弹起,叽里咕噜地滚进床下。我心痛万分地将它从犄角旮旯处搜索出来,举在手里仔细端详,竟是毫发未损,一双铃铛般的牛眼,熠熠有神,愤怒地盯着我们。
我说,真金不怕火炼,真骨不怕摔打。
小D夺过牛雕,默不作声跨出房门。
不知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紧紧追到大堂。光滑的大理石地面映着我们模糊的身影。小D二话不说,又一次高高地举起了牛雕。
啪!
牛雕被猛掷地面,訇然破碎,炸裂的断片四处迸溅,尖锐地呼啸着,像无数横飞的小刀。
我恼怒地大叫,简直是打砸抢!别说是骨的,纵是钢的,也禁不住你这样破坏性的试验啊。
小D拾起一起碎屑,平静地说,仔细瞅瞅吧,你高抬了它的身份。
我抢过碎屑。先是闻到了一股腐败的气味,接着感到了它橡皮般的柔软质地。定睛一看,才知是一块淤泥。这条传神的图腾牛,是以塑料制成外壳,内囊充填污泥。算它坚实,在铺了地毯的室内,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谁想小D穷追不舍,终使它现了原形。
看我怅然不语,小D说,这么喜爱赝品啊?我赔你钱,你还可再买。说着掏包。
我说,不要你赔。我只是在想,它到底是谁制造的?
小D说,那有什么追究的意义?我说,不!不一样。因为牛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小D皱着眉头说,图腾又怎么样?假的就是假的,这就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
我说,一个民族,要是连自己的图腾都造了假来赚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值得珍惜呢?!我宁可相信是另外民族的人造了假,骗了老板娘,她不知情,才转卖给我们。她是无辜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旅游者一般都喜欢购物,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而且不断地阻止“我”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
B.当“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时,她从造假的成本这一角度进行推测,判断出这个东西可能是真的。
C.“我”之所以会相信女店主的话,是因为她穿着民族服装,而且态度殷勤,又敢于承认手里是牛雕不是象骨。
D.小D总觉得那个牛雕是假的,但又不能从女店主的话里找到漏洞,于是决定打破牛雕,最终揭开了真相。
E.文章以牛雕为线索将整个内容连缀在一起,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充满神秘的色彩。
解析 通过分析,A.“阻止”一词运用不当,只是“谆谆告诫”;C.还因为牛雕做得很逼真及女店主关于图腾的话;
E.“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充满神秘的色彩”无中生有。
小题2:文中的小D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小D摔牛雕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哪些心理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 小题4:旅游景点出售一些纪念品是很常见的,但很多纪念品质量比较差甚至造假。你认为旅游景点纪念品造假有没有道德底线的限制?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冷静理智,不轻易受骗;有眼光,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做事执着,对什么问题都穷追不舍,非弄明白不可。
小题3:当小D要摔“我”的牛雕时,“我”心中不满;当她第一次把牛雕摔在地上时,“我”心痛万分;当她第二次把牛雕摔在地上,并且摔得粉碎时,“我”恼怒不已;当“我”知道牛雕真的是假的时,我怅然不语。
小题4:(示例一)无需有什么道德底线的限制。因为旅游时适当购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多时候购买者心里清楚这是一些假货,购买这些商品只是留作纪念,花较少的钱买到一些纪念品,有纪念意义即可。所以商家即使造假也无需有什么道德底线上的限制。
(示例二)需有道德底线的限制。商品造假,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欺骗消费者的感情,也会使商家自己失去信誉。一些小的纪念品本身无太大价值,可适当造假,但当涉及人身安全及精神层面时,是绝对不能造假的。因此说有些商品的造假是需有道德底线的限制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通过小D对“我”买各种纪念品时的表现,尤其是对“我”买牛雕的态度,抓住其动作和语言描写,从中概括出小D的特点。
小题2: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进行概括,如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等,都展示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通过具体分析,并结合现实思考,便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随着小D对牛雕提出疑问,到摔牛雕,到最后真相大白,“我”的心理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化,抓住这几处重点信息,便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小题4: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既要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又要对现实生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按照“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原则树立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亮明观点,其次要从文中找出依据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分)?
拜?访
郭凯冰
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
男孩在里面问:“谁?进来吧。”说话的同时,男孩已经把门打开了。
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
屋子里挺简陋,一张小床,一辆很旧的自行车,除了这些,就是满屋子的画。有的画在布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是用铅笔画的,有的是用彩色颜料画的。
男孩请他坐到小床上,自己坐到一个放在画架边的小凳子上。
“叔叔,您是不是旁边盖新楼的?”
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你认识我?”
“我猜的。您身上有种味道,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干建筑的?”
“我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做建筑工。您看,这是我给他画的速写。”
男人接过男孩递过来的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中年男人,穿戴跟建筑工地上许多男人一样。可那双眼睛亮亮的,让这个父亲又不同于工地上的其他男人。男人想,这是一个对日子有盼头的父亲。
“叔叔,您看,这是我妹妹。”男孩又递过一幅画:一个小女孩,头上扎两个朝天撅着的小抓鬏,脸蛋红红的,鼻梁上还有一道细细的灰,站在画布里朝着男人调皮地笑。男人看着这个甜甜的小姑娘,嘴角忍不住翘起来。
“这是我上一次回家的时候,给妹妹画的。她刚烧完午饭,鼻子上还有一道灰呢。”男孩也跟着笑。?
男人松弛下来,把手从口袋里抽出,甚至将背靠在男孩卷起的被褥上。
“小子,你平时怎么吃饭——也不见你的锅碗瓢盆。”
“我在旁边的中学吃饭。那里馒头不贵,还可以喝一碗汤,免费的。”
“菜贵不贵?”
“好像也不贵,我没买过菜。”
“哦,舍不得吃菜呀。听说你们学美术的学生能挣钱呢。我们村里有一个画画的大学生,给画廊打工,一个晚上就挣五百块钱。你怎么不也挣点,改善一下生活?”
“我也挣的,叔叔。这些天,我给旁边那几个商店画广告牌,您没看到我天天站在梯子上吗?”
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站在脚手架上议论,如今还是有一技之长挣的钱多,不远处那个画广告牌的男孩,一天下来,比他们十天的工钱都多。
“今天人家先给了我五百。这下好了,我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就能够跟着班里出去写生了。”男孩拍拍自己大大的裤兜,很自豪的样子。
男人笑了,右手撑着脑袋,很舒适的样子。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作假。
“小伙子,你今年上高中几年级?”
“我上高三。”
“你怎么不在学校上学,来这里自己租房子住?”
“今年我跟着老师学专业呢。高三都这样,找个老师学专业。其他同学都在老师家楼下租了房子,我钱不够,就来这里找了这间要拆的房子,一个月才三十元钱。”
“那老师水平行?”
“行!老师还说我画的是最好的,他让我考中央美院,那可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院校。”
“有志气的好小子。”
“叔叔,您的孩子上几年级了?”
“我的孩子……嗯,好像是上初三了。”
“哈哈,叔叔,您可不合格,我爸爸不但知道我上几年级,还知道我每次考试的名次!”
“是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男人又笑了。
“哎呀,对不起叔叔,您是不是来借水喝的?我忘了给您倒水。”
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接过水,大口喝了。男孩在一边看着就笑。“叔叔,您喝水的样子,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什么样?”
“是……不是没礼貌呀,叔叔,这可是我妈说的,她说跟我们家的老黑牛喝水一样。”
“好小子,你说我是牛饮!”男人突然很兴奋,起身拍了站在床边的男孩的肩膀一下,那肩 膀很结实。是个结实的小伙子,男人在心里这么想。
“我要走了,小子,谢谢你的水。我就是来借水喝的,可惜你小子想起来太晚,让我渴得不行,来了个牛饮。”男人再一次拍拍男孩的肩膀,走出去。
“叔叔,您丢了东西。”
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
“防身用的,小子。送给你了。你一个人,拿着防身吧。”
男人转过身,身后传来“砰”“吧嗒”的关门锁门声。?
男人没有回头,自言自语道:“真是个机灵的小子。”
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走在路上的男人想,要是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出息,该多好。再过几天就到了探视的日子,管教来信说,儿子最近在里面不太安心,让自己去看看。明天先让工头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可以的。? (摘自《贵港日报》2009年8月3日,有改动)
小题1:文中说“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这一情节在文中早有暗示,请找出两处并简析。(4分)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男人”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纯属多余,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暗示“男人”是想偷偷地进去,不想让人发觉;②“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说明“男人”对被发现缺乏心理准备,并不是真正来“拜访”的;③“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撵”,看出男人被认出的紧张感,“使劲攥了攥”的当然是那把刀子;④“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可以看出“男人”的这次“拜坊”是有预谋的;⑤“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直接点明了“男人”不是为水而来,而是另有所图。(找出一点得2分,分析2分;任找两点并分析即可得满分;找到文中其他照应处,有道理亦可。)
小题1:一方面写月亮出来照亮了黑暗,(2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男人”心理的变化:摒弃了黑暗,变得一片轻松。(2分)
小题1:“男人”是一个差点失足犯罪、良知未泯的打工者(建筑工人)的形象。(2分)他为了去探望劳教的儿子而想通过抢劫的方式弄到钱,但当他面对单纯机灵的“男孩”时,不禁心生关切、爱怜,良知再现,最终救赎了自己的灵魂。(2分)
小题1:认同。(2分)文章到倒数第二自然段故事情节就已经非常完整,(2分)以此结尾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小说的文学色彩。(2分)
不认同。(2分)小说最后一自然段是前面有关情节的注脚,(2分)照应到了前面“男人”谈自己儿子时的不自然,(1分)也交代了“男人”“拜访”“男孩”的缘由,使全文情节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1分)
(只答“认同”或“不认同”,缺乏分析不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