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6 00:09: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
B.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接纳
C.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D.项伯杀人,臣之?活:存活、生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②长
B.①良入,具告沛公?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①使子婴相? ②击破沛公军
D.①军中无乐?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小题2:“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对此的态度?(2分)
?
?
?
小题3: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 “正名”的内容是什么?(2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1分)才算罢了。(1分)
小题2: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三点才能拿2分)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1分,光写”不满”不能得分)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小题3: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还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只要涉及到“实”给1分)名的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该句子时,“于”翻译成对,“无所苟”译为没有马虎的地方,这两个关键词每个一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小题2:试题分析:“天下无道”指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将这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虽然要筛选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首先还是要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只有能准确翻译出句子,才能准确把握里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小题3:试题分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就是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shěn)由也
C.妇啼一何苦
D.何故而至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①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非…乎、盍、句意各一分)
②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若、第、句意各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谢”应解释为“推托”)
小题1:(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
小题1:(B、C、D全是正常语序,B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C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D你什么原因(才)到了这个地步呢;A是介词宾语前置)
小题1:( “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遁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听从
D.往往阳狂垢污阳:假装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方山子过“隐人”生活的一组是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山子自幼攻读而颇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归隐山野。
B.与苏轼在歧亭相遇,彼此均感意外,但方山子对苏轼被贬遭遇并不觉奇怪。
C.方山子世有功勋、家有田产,自己文韬武略,却将富贵抛弃,是有所觉悟。
D.苏轼为方山子立传,写他不遇于当时而归于淡泊,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6)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6)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年岁稍长,改变志向读书,想凭这进取当代,但最终不曾际遇。
(2)他家四壁萧条,但妻儿奴仆都显出自得的样子。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解释不正确,由“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可知,从:使跟随。所以选C。
小题2: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判断是否符合方山子过“隐人”生活,①②③⑥反映方山子所过“隐人”生活。④表现方山子少侠的作为;⑤表现方山子隐居而豪士气不灭的另一面,也非“隐人”生活本身。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自幼攻读”表述错误,应是“稍壮,折节读书”。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稍壮、折、节、以、驰骋、环堵、而、妻子、自得、意。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②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去楚秦之:到……去
B.长者汝詈:骂
C.以此明臣之楚不与:赞同、赞许
D.陈轸安之果:究竟、到底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3分)
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
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
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3分)
(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如果他要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
(2)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


本题解析:
小题1:与:结交、亲附
小题1:①②是楚人两个妻子的表现,没有点名结果;不能作为辩解的依据。⑥陈轸强调自己没有不忠,不是依据。
小题1:秦惠王善待陈轸是因为他认为陈轸说得很对,是张仪在诽谤。
小题1:(1)“即”,应解释为“如果”,“复之”可译为“重回楚国”。
(2)反问句及宾语前置句,“见”表被动,应翻译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
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
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