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B.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养生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衰转盛、由颓而新的重要政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
C.随着高考的改革,一些高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山穷水尽。
D.节日的雪枫公园,鲜花点缀,秋叶烂漫,这座在一个月前投入使用的城市公园,正热情接待着不绝如缕的黄金周游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应改为“熙熙攘攘”。
A、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B、休养生息: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
C、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言谈举止等都显得格格不入。
B.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C.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D.李明和张伟从小就是好朋友,无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沆瀣一气,共同进退。课外拓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格格不入:指有抵触,不投合。B.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引申为改革变更,多用来指对制度和方法。D.沆瀣一气:唐朝科举考试中,考官崔沆取中了一名叫崔瀣的考生,有人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意趣投合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一大早,音乐厅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买票的人一个紧挨一个,比肩接踵,煞是好看。
B.这几年中关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两边的高楼鳞次栉比,给新北京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C.继“韩流”之后,一个神秘的少年“哈里波特”成为中学生嘴边炙手可热的话题。
D.大量事实证明,耳濡目染所形成的能力和习惯,对一个人终身的幸福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比肩接踵:形容人很多,非常拥挤;B.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C.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D.耳濡目染:因经常看到听到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多指好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府,真是不堪设想。
C.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D.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腕。B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事情到了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D“难言之隐”与“苦衷”意思重复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别看他平时在各种公众场合一再强调要反腐倡廉,其实,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虚伪透项的家伙。因为就在他主持全市廉政工作会议后的第三天,检察院的人员就从他家搜出了巨额现金。(一本正经)
B.为了防止贩假事件的死灰复燃,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出击,不仅查缴、没收了假冒商品,而且一举端掉了造假窝点。(东山再起)
C.传销之所以能屡禁不绝,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所描绘的发财的美好蓝图能让许多人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D.在一般人看来,父债子还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从法律的角度讲,这却是行不通的。(天经地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多含讥讽之意。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故不可换。B.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一般用于褒义。C.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含贬义。异想天开:比喻荒诞的事,形容想法离奇而完全不切实际,一般为贬义词,有时也可作中性词用。此处强调想法脱离实际,并非有“离奇”之义。故不可换。D.“理所当然”与“天经地义”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前者偏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后者宽得多;后者偏重在合乎道理,语意重,色彩庄重,还可指非常正确的、不能改变的道理。此处语境指“按道理应该如此”之意,故可以互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