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选教授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信息压缩、高速还原技术,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在信息时代与拼音文字相得益彰。
B.你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表演,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请相信,德高望重的评委们是不会“有眼不识金镶玉”的。
C.随着长江全面进入枯水期,长江流域重庆段近期已经显山露水,对通航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D.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相得益彰。【分析】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应为并驾齐驱。B. “有眼不识金镶玉” 【分析】“有眼不识金镶玉”多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C.显山露水,【分析】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望文生义D.死得其所。【分析】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褒义词。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恶贯满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褒贬误用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请仿照划“?”部分的表述,在横线上将语段补写完整。(6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刚毅;?,?;?,?。
参考答案:(6分)参考示例:稻谷低垂着头,是在告诉我们处世要谦让虚心;绳索锯断木头,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雄鹰翱翔天空,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阔大高远。(应有“大自然”的对象,特点要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春 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本题解析:对对联要注意抓住对联的特点。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你在对对联的时要注意上面这几点,就可以对出不错的对联来。此题需要结合节日的特征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以“教育”方面的内容为话题,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破折号后写一句子。句式可以与示例不同。
示例:火把理论——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钢琴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教育应当像一架钢琴,各自准确定位,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以演奏出动人的乐章。(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
昨天,“西部文化东部行”——陕西秦腔来苏演出的专家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众多戏曲界名家对当前的戏曲演出大制作提出了质疑。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认为根据题材和形式的需要可以搞大制作,但大制作不能成为戏曲界的时尚。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也认为,戏曲的长项是通过演员的念唱做打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展示各剧种的绝技。大制作却包过多的精力放在舞美上而不是表演上,变成了话剧加演唱,丢失了戏曲本身的韵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专家质疑戏曲演出大制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