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3-16 00:22:35 【

1、语言运用题  阅读京沪杭宁房价涨幅近期走势图表,请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京沪杭宁房价涨幅近期走势图?(单位:%)

?
地域
第三季度
9月
10月
同比
比第二季度涨跌
同比
环比
同比
环比
全国
6.1
1.9
5.5
0.6
6.6
0.5
北京
6.3
0.2
6.7
0.5
7.4
0.4
上海
6.5
5.1
5.0
-1.2
3.2
-0.4
杭州
7.4
5.1
6.6
0.3
6.8
0.1
南京
7.7
7.0
8.8
0.3
5.6
0.4
注:“同比”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环比”指与上月相比。以上数据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70个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表》
与全国相比,京沪杭宁房价第三季度以及9、10月涨幅走势如何?请根据上表概括,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第三季度四市房价同比涨幅均高于全国,与第二季度比仅北京涨幅低于全国。9月10月上海南京同比涨幅低于全国。环比仅上海略有下跌,其余三市虽有上涨,但均低于全国。
(以上每句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剽悍消赃发贴子世外桃源墨守成规
B.宣泄笼络尥蹶子拾人牙慧画地为牢
C.蜇伏遴选白内瘴断章取意美轮美奂
D.班配旋律煞风景首曲一指唇枪舌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①③两句是常式句,不如其他两句,在表达方面有力度)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名“太史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此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他的诗、散文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注意意境的创造与音律的和谐。
C.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D.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被称为“雨巷诗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调整下面划线句子的语序,变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创建和谐机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多一分诚信和胸怀,多一分让人倍感欣慰理解和包容,多一分谦让和公平;让我们偏执和计较从心中溜走,少一分霸道和无聊的争斗,摒除令人生厌的狭隘和猜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多一分诚信和胸怀,少一分猜忌和狭隘;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少一分偏执和计较;多一分谦让和公平,少一分争斗和霸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