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3-16 00:44:59 【

1、其他题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错一空扣1分。共6分。)
(1)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 (《师说》)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4)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5)50年代,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_________派”。
(6)《读<伊索寓言>》选自我国著名学者、作家____________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他的代表作还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等。



3、多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药》写作于1919年,背景是1907年前后(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主干题材是对一个用人血馒头“治病”的生活素材改造和加工,使之成为性格塑造和主题发掘的核心细节和典型事件。
B.《边城》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C.《欧也妮·葛朗台》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
D.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E.《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骆驼祥子》被搬上电影和电视荧屏撼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杜牧《泊秦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以“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人”而自号“六一居士”。他作《伶官传序》的目的,在于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后唐亡国的教训。
B.苏洵,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六国论》选自他的《嘉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