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____、____、____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处理 取出 贮存
B.取出 贮存 处理
C.贮存 处理 取出
D.贮存 取出 处理
2.试分析选文第1段的写法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第1段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语言非常生动活泼,说理有趣味,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国的安逸
张炜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一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儿: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要大得多:由土坯或石料做成。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耐用。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儿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传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挂在嘴边上的还有“上炕吃饭”、?“上炕说话”、?“上炕抽烟”、?“上炕看书”、?“上炕喝茶”、?“上炕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小题1:第二段,作者回想了自己在凉意中对温暖的特别渴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2)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小题3:第六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一幅北方农村“过冬图”?语言有何特点?(4分)
小题4:怎样理解“炕”的意蕴?它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通过对炕上人、物和炕上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安逸、温暖的北方冬天生活情趣。语言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小题1:(8分)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炕代表着可爱的家;炕代表着中国人才拥有的沉着、安逸的生活;炕在游子的心中,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小题1:(6分)炕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
小题1: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泣红
①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足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那年代战乱肆虐,偏偏他又怕刀怕枪,闲下来喜欢独在一隅细腻感情;如果糊涂一点,也一样可以快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让人瞧瞧。他的路,很不好走。不好走也许让他想到了飞,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觉得还没到位,再前缀一个“瘦”,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发在《小说月报》上的八幕大剧《爱之花》,文章前的署名,已是“泣红”_-----_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②做上了老师以后,少年情窦点开了一个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能跨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书生的鄙薄吗,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叫 《紫罗小片》,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忆语》,他的花园叫“紫 罗兰庵”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③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也十分自然,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矛盾错综。铁肩文人已在写《子夜》写《呐喊》了,他出的书是《鸿雁知己》《新秋海棠》;更热血些的,己在办《新青年》了,他在办《礼拜六》,一本“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的杂志:知识分子都无不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呢,他购得苏州王长河头一个废园,辟出个周家花园,在里面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自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④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候,就这副骨肠,但仍然爱国情挚,还是在坚持正义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又写下《祖国之徽》《南京之国》,21个文人在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宣言时,也没有少了他。
⑤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这个时候,先生开创了以历史
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二朱一叶”(朱子安、朱犀园、叶菁)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六台三托一顶”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l939—1940年,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那时他做唐寅的《蕉石图》,拳石,浅盆,两株青翠小芭蕉相携相映,那样简约,那种清淡,让你觉得这里己离香格里拉不会太远。再后来,他给沈周构筑的《鹤听琴图》,古木下一老叟,悠然抚琴中,点石痴迷不醒,仙鹤飞来不去,一时间,我们也似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了对接。世间人群,有的喜欢说,有的喜欢做,也有的做不了大事却学会了说大话。说大话和做小事之间,他选择了窄路小事,做这种小事,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
⑥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惊兔”从一个方向看去,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从另一个方向看去,又发现即使他在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不断在揭他的伤疤,说他的不是,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状态,仍有《花前琐记》(1955)、《花前续记》(1956)、《花花草草》(1958)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美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他的“翻腮”叫“珠帘卷”,他的“水泡眼”称“眼儿媚”,连“堆肉"也是“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⑦这样又到了“文革”。“文革”是要荡涤一切的,毋庸说了,当然的“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在开明大剧院他从来做的是看客,这一次他成了台上主角。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有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那是一个疯狂的海洋,只要在其间,就一定会疯狂。就这个动作,定下了他的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⑧虽然他写过不少爱国文字,也将高尔基的作品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还得到过鲁迅的赞扬,虽然他一世厚道忠诚,没有一次缺过德,也没有坑害过一个人,但这些都不算了。旦然也将领袖赠给他的芒果、香烟尊为圣物,供奉在家,也将高层领导的题词纪念册,放在枕边温习,而这些,反而被判为伪装和两面派,加深着他的罪过。
⑨那时候我们都那样想成为“左派’’,都认为只要沾上“革命”,就绝对光芒万丈。我们都对着孤立的一个,挥着拳头吐着唾沫,总认为声浪最高的那边,真理就最强最多。而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塞死了,他又坚持了两天。院中还有一口井,本来早塞了,应众多“紫兰小筑”来客的要求,他恢复了那口井。他投了井。
⑩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周瘦鹃的评价与同情。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示了周瘦鹃不幸悲哀没落的人生历程,令人同情。
C.“泣红”是周瘦鹃的笔名,文章用“泣红”作为标题,既吸引读者兴趣,又形象地概括了周瘦鹃的命运。
D.建国后,周瘦鹃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