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6 00:48:15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对材料内容与含义的理解作文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位82岁的孙老伯做了好事请求表扬遭到质疑的故事。材料表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待见义勇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下社会多元的价值观、道德观。考生作文或对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进行思考,或由此上升为对价值观、道德观的探讨,均视为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丰富,含意很多:
1赞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以教育、感染更多的人;
2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包容和尊重多元价值取向,应尊重孙老伯的“留姓名”和“表扬自己”;
3否定为名救人行为,不能为了得到表扬才去见义勇为,让“见义勇为”变味;
4思考见义勇为观念变化,反思见义勇为者高龄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批评大妈的女儿不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恩,反而质疑救人目的的自私和浅薄,人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等均属题意范围。
以下为新闻事件回放:?救人者———见义勇为的孙老伯
“我要求找媒体报道此事,不是为自己的名声。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
救人的老伯姓孙,连云港灌云人,今年82岁,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之后被分来杭州工作。老伯特别强调,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人。“我是第二个跳进池中救人的。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也是一个老头,年纪比我还大,84岁了。”
孙老伯告诉记者,他要求媒体报道此事,不为自己的名声。“让我寒心的是,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他们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唉——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财的人,孙老伯说:“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孙老伯表示,理解一代人要把他同他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我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那么多的误解。”
针对当今社会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的现象,孙老伯指出,在这种氛围下,做了好人好事就越需要多报道。
被救大妈——要向组织汇报我想不通
被救的何大妈表示,对于孙老伯所表达的弘扬见义勇为的思想,她是赞同的。“我们当初通电话的时候他也说过,是想为大家树立个榜样,好让大家都学习他的精神,提高社会风气。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错。”但是大妈对于老伯要求上电视,并让大妈向组织汇报救人一事的做法还是想不通。
何大妈表示,最近她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等我腿脚方便了,肯定要去谢谢他的。”
被救大妈的女儿——“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何大妈的女儿韩女士,是改革开放后接受新教育的第一代,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原则。谈起孙老伯求表扬的事,韩女士对此一直不满,“本来私下拎些礼物过去谢谢他挺好的,哪有这样来求表扬的?”
在了解了孙老伯求表扬的用意之后,韩女士还是觉得“难以理解”。她认为孙老伯在记者面前说的和对她们母女在电话中说的不一样,比如,对记者讲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救人的,而对她们讲的时候说是第一个去救人的。虽然她承认了老伯的救人行为,表示感谢是应该的,但还是坚持“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我就是不想让他曝光。”
做了好事请求表扬——重庆曾经有过
2008年10月19日,在江北区红旗河沟长途汽车站当清洁工的廖光明来到本报接待室,讲述了他头天晚上在汽车站救助一名犯病晕倒的妇女的事,并主动提出“想上报纸”。
老廖说,他今年50岁,入党27年,当过兵。30多年前他就开始做好事,做过大大小小的好事数不清,拾金不昧、帮人搬运、抢救病人以及灭火救灾等等。“都说做好事不留名,我年轻时就最怕别个表扬我。但是现在我都当外公了,所以从前年起,我就开始主动找记者,找他们报道一些我做的好事,想有更多人来做好事。”
做了好事该不该要求表扬?记者在候车室做了个小调查,多持反对意见。一位女乘客说,应该大力表扬做好事的人,但自己去争表扬,她做不出来。一位男乘客说,要是做一件好事就要表扬,那要怀疑他的动机,要是做了一辈子好事,他不说别人也会知道。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对老廖的做法却表示肯定。他说,高调做好事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正像今天我们宣传奥运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的行为一样。“表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赞赏,跟运动员喊‘为我加油’是一个道理。”
我有话说———重庆衡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唐用强
孙老伯见义勇为后要求表扬没有什么不妥。以这样的方式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个人赞同观点
勇于在他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救人,这样的好人好事值得大力宣传和弘扬,此举本无可厚非。但却遭到被救老人女儿的质疑和网友的热议,这不能不说出人意料。难道八旬老人救人真的象被救老人女儿想的那样,有什么目的吗?如果有,决不是什么功利目的,他的要求无非是想唤起人们见义勇为的意识,弘扬一下做好人好事的社会美德。
就象老人所说的那样,他已经八十多岁,收入不少,不需要博取什么好名声。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兵,老人始终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唤起更多的人,投身改善社会风气之中。
  当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急转直下的环境下,看客不断增多的时候,能伸出援手的人越来越少。八旬老人奋不顾身的行为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和宣传素材,能够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对老人的要求提出质疑,并声称自己吃了闷亏的被救老人女儿,其本身的所作所为说明在关键时是不会这样做的,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老人救人的目的不纯,只能暴露出她的自私和浅薄。退一步讲,老人在被救老人落水后,不顾年事已高和自己的安危救人,这已说明一切了。再有疑问,不仅不厚道,也不地道。
  试想,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能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挺身而出?在以利益为价值尺度的社会里,有些人想到的首先是这样做值不值?该不该?正因为如此,八旬老人的行为才值得称道,要求虽然含有苦涩但无可厚非。
评价一个社会现象必须要考虑到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当一个耄耋老人出现在救人现场救人时,其他人干啥哪?当老人提出宣传时,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看法?这一个个问题,不都在拷问着我们。我们不能苛求老人的无奈之举,其实这个要求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社会进步不应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和漂亮的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这个角度认识这个问题,要求媒体宣传并无不可,而且还应大张旗鼓地宣传,从而营造弘扬社会公德的良好风气和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一个具体的物件、一种声音……学习中,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你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写记叙文。②要有故事,有感想,有真情实感。③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④不少于800字。⑤书写要规范、整洁。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写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三个词语至关重要:
一是“你”。“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写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不管写什么,都要以“人”和“物”为媒介拓展引入,来叙写自己认识的加深,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悟。
二是“拨动”。这里的“拨动”,是“感动”、“触动”还是“震动”?应该说都有可能,但以前两者为最佳。显然,“拨动心弦”,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你”要选择正面、积极的人和物。
三是“我”。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拨动了我的心弦”的原因,记叙的事件要相对详细,并有起伏波澜;然后要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蜒点水,点到即止。
示例一: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人世间,有一种情,只有默默的付出,不需要任何的回报,这边是亲情;人世间,有一种爱,不期望天长地久相伴,只求时刻挂念,这边是母爱。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好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时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然而,我们是否也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我的老家在农村,从小在那儿长大,离家三年了,真想念家乡啊!真想回家看看,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人们,想念家乡的那些从小在一起玩的伙伴们,他(她)们是否还好……正想回到家乡,去看看家乡现在的样子,正想回到和伙伴们嬉戏打闹的那个少年,真想回答母亲的怀抱,去听母亲抱着我唱的歌谣……记得有一次,那时我还小,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我和伙伴们出去玩了,母亲在家做饭,那是春天,天上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我和伙伴们出去打鸟玩……上午回到家,老远就看到我家的厨房屋顶上的烟筒冒着烟,想必妈妈已经做好饭了,我高兴的跑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弯着腰坐在石凳上烧锅,妈妈的动作显出吃力的样子,我着急跑到母亲的声旁,说:“妈妈,我来烧锅吧!”母亲说:“好吧,我去洗菜,你小心点!”母亲起来时,竟一时没有站起来。饭出锅时,香喷喷的饭菜摆在我面前。吃饭时,妈妈一个劲的给我上碗里长菜,我说木让母亲多吃些肉,妈却说:“妈妈不爱吃肉。”吃过饭后,我忽然看见母亲在锅里吃紧剩下的那一点点菜!几乎每天母亲都是这样,我那时真想哭!……
那年夏天,有一天晚上,天气非常地热!晚上我又和往常一样热的加上蚊子咬的我怎么也睡不着觉,蚊子总是在我耳边嗡嗡地叫着,我用手拍打它,可是,无论我怎么拍打,拍了过一会它还飞过来,往复这样,就在我烦躁不安的时候,忽然间一阵凉风吹来,如同在秋风里那样,非常凉爽,我轻轻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妈妈向往常一样拿着那把蒲扇为我带来的凉风,妈妈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而自己却汗流浃背……
秋天,天渐渐凉了,我家外面落的满地树叶,树上哗哗的落着,落着,像是树叶在哭泣!哭泣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这时。我看见脚下的一片片树叶,鼻子一酸,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远方,妈正在左摇右摆的走着,显出很吃力的样子,我急忙跑过去帮妈,妈说我帮不上忙,那时我发现,妈妈老了!
所以冬天,母亲经常关节疼,身上疼,母亲过于劳累!母亲头发白了,白发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飘出我一脸泪花,飘出我有一段回忆……
在我心中,母亲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最好最好的母亲!
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示例二: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一句话也没留……”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您知道吗?我好想对你一声:“爸爸,对不起!?那一天,在车站,您提着沉重的行囊,眼圈红红地望着妈妈和我。我知道,您是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您终究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依恋,带着关爱,也带着一丝遗憾,您默默地走了,融入了南下打工者的队伍中。?您不是我的亲生爸爸。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既要供我们姐妹俩读书,又要承担家里的农活,实在是忙不过来。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义无反顾的走进了我们家。然而,我从来没给过您一个笑脸,即使您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我也总认为那是假的。也不知道是谁说过,继父母对子女都是先好后坏的,所以,我处处防备,处处留心,就怕您也会是那样的人那。?
您走后,曾写过不少回信。信中,您问的最多的总是我,问我的学习情况,问妈妈缺我的零花钱没有,叮嘱我要好号学习,安慰妈妈不要为您担心……可是,不懂事的我,竟没有给您回过一封信,甚至连您具体在哪做事都不知道。?记得上周星期三,气温急剧下降,而我返校时只穿了件夹克,眼睁睁的只有受冻的份儿。妈妈来了,递给我一件漂亮的呢绒短装。当妈妈告诉我这是您南下前用妈妈让您买新衣服的钱给我买的时候,我愣住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错了??
想想您来我们家以后的日子,我管我对您多么的物理和仇视,您都不曾有丝毫的介意。您宁愿自己穿的破烂不堪,也要省下钱来为我添置新衣。您不嫌我们家穷,也不怪家里欠下的一屁股债,您总是任劳任怨,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您这次出去打工,也是为我下学期的学费。而我呢?您走的那天,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我好恨我自己,恨我的偏执顽固,恨我的不懂事理。?
爸爸,在这里,借着这支歌,我想给你捎去最真诚的问候:“您在他乡还好吗?要多多保重身体!”
点评:本作文指向性不明显,审题有较大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题(70分)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所给材料部分,由自然界的绿色(实)过渡到生态环保的绿色生活的时尚理念(虚)。可见,下笔选材时,呼应时代主题,写生态、环保、新鲜、健康、原生态、能再生、低污染、低成本等可持 续发展的设想、措施、行为,践行绿色生活,才最切题。其次,“绿色生活”还有另外一个拓展方向,其关键在于敏锐把握“绿色”的多重含义。“绿色” 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有“健康”、“和平”之意,绿色生活可以是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也可是和谐的生活等,在这些具体的方面,又可以展开无限联想和想象。再次,绿色生活,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吗?再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等。总之,无论是现实中的“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时代号召、“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抑或是古人的竹林生活;无论是梦想还是践行着,都可以入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工作组发现,奇迹生还。其余三人遇难,一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工作组一线指挥员,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政委周腊合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条件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吃的条件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参考立意:?健康的体魄创造奇迹?用丰富的经验,打造奇迹的大门
改变成就人生奇迹?体魄· 奇迹 ·人生
经验,奇迹大门的金钥匙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