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七)
2019-03-16 00:48:36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它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对“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提升了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B.网络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更快捷,但也使人类普遍丧失了有强大凝聚力量的精神信仰 C.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速度更快、更方便;人们更加独立自由,个人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D.网络社会使人丧失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区认同,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 B.本文客观真实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做张本和铺垫。 D.朱自清先生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
| E.本文运用华美秀丽的语言,讲述朱自清先生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位现代作家的光辉形象。 小题2: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6分) 答: 小题3: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6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深。光凭大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了两个荒谬的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还是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又给它起了个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它在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庸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大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其他人一同融入这扬州的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这些都是荒谬的故事,不能把它们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的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印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运河对扬州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与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它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小题1: 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
小题2: 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小题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
有误的一项是?(?)
A.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5、语言运用题 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两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
角度对两人的反应“惊”“笑”二字予以点评。(4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