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3-16 00:50:20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B.葬花吟中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下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C.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D.红楼梦终因宝玉“调戏”而投井的丫环是金钏儿;袭人是宝玉的丫环,而在伺候宝玉之前,袭人服侍的是贾母。
| E、大观园中林黛玉的居所是怡红院 ,凤姐弄权是在水月庵。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所谓“领字”,是指有统领作用的字,它是诗词的句法特点之一。这种字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不仅管着本句,有时还管着下面若干句;从结构上看,这种字和后面的句子之间有明显的停顿,叫做“一字逗”。本词中的“看”字可称为“领字”,它领起的内容应该到? ?。在《沁园春·雪》中,“望”也是领字,请写出“望”领起的内容:? ?。? 2.请在括号内写出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2)粪土当年万户侯。(? ?) ?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3.本词的上阕写寒秋景色,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 4.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是否可以换成括号中的字?为什么? (1)漫江碧透(绿),百舸争流。 ? (2)鹰击(飞)长空,鱼翔(游)浅底。 ? (3)怅寥廓,问苍茫(广阔)大地,谁主沉浮? ?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子夜》中吴老太爷在上海受到的刺激。 (2)简述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的求变求新就显得更为强烈。还有,就格律诗的形式本身而言,一向比小说、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要求严格,故而,对诗美的探讨,也就更为频繁。 步鲁姆曾讲过,现代诗是一部家庭罗曼史,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简直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存在方式。自从现代新诗在中国大地上萌发,它就一时也没有安宁过。新诗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流变为规律的,任何凝固都意味着死亡。 ①每一种诗歌潮流或诗歌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的“业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②历史赋予每一阶段以规定性任务。③草创阶段的白话诗派和开拓、奠基阶段的写实诗派、浪漫诗派负荷的任务不同,(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而不论是承接白话诗群的写实派,还是异军突起的浪漫派,都是沿着“诗体大解放”路子,把新诗提升到新的阶段。④写实诗派、浪漫诗派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丰富、发展了自由体。⑤与此同时,新诗内部又酝酿着新的流派和随之而来的诗歌变革:在新诗中要求划开诗与散文的分界,倡导格律体向自由体挑战,(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⑥(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戴望舒等要求以内在节律为诗歌形式要素的主张,进一步调整了前二者的得失长短。⑦可以说,从自由诗到格律诗,是新诗不断发展和扬弃自身的历史过程。⑧事实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格律和自由这一对矛盾,始终以辩证的形式运动着,发展着。⑨格律化走到了极端,诗歌就又向比较地自由化方向转变;(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⑩这就是中国新诗形态的历史运动所显示的纵向轨迹。①同时,格律与自由又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时代的诗歌里,平行而又交叉,严格的格律诗常常与比较自由的诗并存,而且互相渗透,格律中常渗入比较自由的成分。②这是格律与自由在同一空间所呈现的横向关联状态。③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新诗艺术形式发展史。 小题1: “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25字)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2: 对第三自然段中A——E划线句的理解,不符合句意的几项是 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 白话诗派在草创阶段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不断完善自身而在诗坛上争得了主导地位,率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 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 新月派异军突起,极力倡导格律诗,使得格律诗由占据了诗歌发展的主导地位。 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 当新月派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最高的程度后,又会有新的诗人不满意诗歌形式日益僵化、失去活力的局面,因而求变求新求超越,要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
|
在强调诗歌自由化的历史阶段,自由化发展到了极端,又有人强调格律,于是一种性质全新的格律又产生了。
E.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格律与自由,平行而又交叉,格律体转化成为自由体,自由体转化成为格律体。
小题3:
从上下文中找出与第三自然段句⑦“从自由诗(1),到格律诗,在到自由诗(2)”中三个词的照应句(只写句子序号)。
“自由诗(1)”的照应句是 。
“格律诗”的照应句是 。
“自由诗(2)的照应句是 。
小题4:
第三自然段由13句话组成,分析作者的思路,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用“/“在下面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
小题5:
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新艺术形式发展的特点?据此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20字)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王乃彦:“中国式”科学家(节选)?杨虚杰
2008年初,王乃彦等院士一行到天津大学参加有关科学教育的研讨,回京路上与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同行,这一次同行让龚克校长有了意外收获:原来王先生的哥哥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尚在读初中的他读了很多哥哥寄来的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照片,印象深刻,说起这些往事,龚校长连忙向王先生打听这些照片是否还在,他认为这是珍贵的校史资料。
福建出院士。据了解,目前闽籍和在闽工作的院士多达110多位。像福建许多20世纪二三十年时代的家庭一样,读书的种子早在家庭的熏陶下就种下了,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惟有读书高”的信念是家庭生活的根。大舅和二舅都是学化工的,二舅当时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助手,从事制碱工艺。受此影响,王乃彦的哥哥姐姐都是学化工的。
“爸爸特别喜欢读书”,听王乃彦先生讲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你会感觉中国传统家庭父慈母爱的力量。他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
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来使本不富裕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一天深夜,父母亲的谈话让还没睡着的王乃彦听到了:父亲说,我手边还有一点钱,用它给孩子当学费吧。这差不多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家底了。他还记得那时国民党垮台后,父亲失业,他们家上午和晚上都是稀饭,家里人要分着吃一点点主食。
王乃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福州解放了。他从福州三中考到了福州一中,这两所学校都是福州最好的。高中时福州一中用的英语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原版英语教科书,价格比较贵。买书成为这个家庭做不到的事情。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开课前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借来了英语课本,将其中要上的课,用笔把单词一个一个抄下来,而王乃彦就拿着这手抄本去上课。父亲对他说,再艰难的日子也得念书。这手抄的课本,1952年王乃彦上大学时从家带到北大,可惜的是后来失落了。
他学习外语,真是一个有意味又贯穿了从王先生初中时期到现在的故事。
初三毕业的暑假,经济拮据的父亲还是省出钱来请人为王乃彦补习外语,父亲的办法现在看来依然简单而有效。买了两本原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老师一本,王乃彦一本,一个假期学完了这本书。高中以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学生们不学“美帝国主义的语言”,王乃彦记得教他们英语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时尚女老师,可是他们几个班干部却一起交了白卷。直到大学毕业,他的英语依然是初中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一次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却深深刺激了王先生。邀请者请他们做学术报告,却因为英语不好,只能请美国人代讲。虽然后来的国际学术会议王乃彦可以用英文报告,但是最害怕的是提问和交流。
当时他63岁了。每天早晨5点起床以后,晚上睡觉之前都是固定的学英语时间,走到哪学到哪。最多的时候一天学5个小时。2002年退下来的时候,他曾经想还要不要继续学英语,毕竟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说,英语对于他,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现在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从小没有学好英语的人。
2000年在汉城。王乃彦成为世界核理事会正理事长的时候,要发表正式的就职演说,王先生脱稿而讲,现场发挥。与会者给与了热烈的掌声。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乃彦家境困难,但在家庭的熏陶下,仍然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人才,他的哥哥毕业于北洋大学、姐姐毕业于上海交大,他自己毕业于北京大学。
B.王乃彦的父亲不仅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供养子女读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亲自为儿子手抄英语课本,这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
C.由于受“不学‘美帝国主义的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当时背景下对时尚女教师的反感,因此,“直到大学毕业,他的英语仍然是中学水平”。
D.作者选取王乃彦的英语学习作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完全是因为这些材料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王乃彦学习生活的曲折,使得文章波澜迭起。
E.文章写王乃彦老年学习英语的经历“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刺激——高龄坚持学习——汉城会议的热烈掌声”,不加评论而运用事实说话,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小题2:结合本文,简要叙述王乃彦“有意味又贯穿了从王先生初中时期到现在”的学习英语过程。(4分)
小题3:作者在写王乃彦的学习生活时,用了很大篇幅写他的家人的事,是否节外生枝,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