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3-16 00:54:1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海阔天空破浪行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起航侧记 新华网“武汉”舰12月26日电(记者朱鸿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6日13时45分,在“武汉”号指挥舰的带领下,由两艘导弹驱逐舰、一艘综合补给舰、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缓缓离开码头,驶向大海。 从这一刻起,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将穿行4400多海里,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个大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任务。 几分钟前,记者在“武汉”舰最上方战位看到,前甲板水兵放下系在码头上的绳索,拖船冒出一缕细烟,向左前侧开动。舰上官兵向码头上前来送行的800多名官兵挥手道别,一湾海风吹拂着海军将士白色的新式军装,如同掀起阵阵波涛。 出征仪式是在半个小时前开始的。前来为广大官兵送行的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说,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约600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穿马六甲海峡、过曼德海峡,沿着亚欧大陆的南缘航行,访问了4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了非洲东岸,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今天的索马里境内,仍保留着一个名叫“郑和村”的地方。 郑和昔日拜访过的索马里海域,今天因海盗猖獗而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今年年初至11月,有40多艘船只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目前仍有20多艘船只、近300名船员被海盗扣押。这期间,我国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这条航线,20%受到过海盗袭击。 该海域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严重危及我过往船只和人员安全,对我国家利益构成重大威胁。针对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我国此次派遣军舰赴该海域护航,正是根据国际法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采取的行动。 水兵放下系在拖船上的绳索,“武汉”号的前部越过码头。军舰继续前行,人们继续挥手,但岸上的人影渐渐变小,《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旋律渐渐弱去。 “武汉”号驶出军港,“微山湖”号和“海口”号紧随其后。海浪在不知不觉间变大了,战舰破浪前行,白色的浪花在船后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方阵。从“武汉”号上向后望去,另外两艘舰船上彩色的满旗迎风飘扬,宛若多云的天空中繁星点点。 突然间,阳光破云而出。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宽阔海洋,风从海上吹来,夹杂着温润的气息。 前方,正是一片海阔天空的新天地。 小题1: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侧记”二字表示文体,往往指活动的侧面记述;所以本文只是描述中国海军护舰编队出发时的威武场面,没有仪式全过程的报道。 B.本文符合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特点。 C.文中多处景物描写,如“突然间,阳光破云而出。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宽阔海洋,风从海上吹来,夹杂着温润的气息”,暗示读者,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 D.“一湾海风吹拂着海军将士白色的新式军装,如同掀起阵阵波涛”等描写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 小题2:简述我国海军护航编队赴索马里海域的理由。(6分) 小题3:作者提及当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今天的索马里境内,仍保留着一个名叫“郑和村”的地方有何意义?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维护重要运输线安全的国家战略利益;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响应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呼吁及授权。(6分) 小题1:我国有大海远航的悠久历史;我国历来有和平往来、友好交流的传统;我海军护航编队出航的宗旨仍然是维护和平,保护正常的往来交流。(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不是散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也具有文学性。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1.下列有关“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D.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体现出反儒倡道的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不拘礼教,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4.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 ②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③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寒山寺的钟声 严 阵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笼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月落乌啼”、“夜半钟声”所表达的诗意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从未听过钟声的北国少年,第一次到寒山寺纯粹是带着少年的幼稚和对“夜泊枫桥”的崇拜而来的。 B.作者第二次到寒山寺,看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声嘶力竭地忏悔。尚未泯灭的“善”无情地拷问着他残存的良知,于是他?希望寒山寺的钟声能成为他罪恶灵魂的洗涤剂。 C.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里的寺庙也好,钟声也好,和别处是一样的。人们来忏悔或祈祷,取决的是个人的心态,和钟声及环境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D.作者认为无论是视觉形象的雨露月色,还是听觉形象的钟声,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化成对和平、和解、和谐呼唤的乐音。 E.文章第二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秘的氛围,点出了寒山寺钟声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韵味,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句中“红色春联”有何含义和表达效果?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后三次来到寒山寺,请问他对寒山寺钟声的感受和体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红色春联含有喜庆新中国成立之意,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愿望。这句话把抽象的喜庆之情用独特的、具有浓重节日色彩的红色春联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把欢乐、祥和及祈愿的具体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示例:作者第一次聆听寒山寺的钟声正值共和国新生之初,他从那一声声的钟声里听出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第二次聆听时却从一个日本老兵的雪夜忏悔声中感受到和解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第三次聆听又从寒山寺的“悠悠音韵中”透出的“和谐”的魅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试讲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关于梦境的故事。
参考答案: 例:曹操害怕手下暗杀他,就告诉手下,说自己会梦中杀人,一日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滑落,下人帮其盖上,他就杀掉了这个下人,后假装不知,并厚葬,可见其“奸”。 又例:关公假寐于帐中,忽见一猪,径咬云长之足,醒后便觉左足阴阴疼痛,心生疑忌。众将均认为此乃“猪龙之瑞” 于是云长坦然不疑,遂起兵开奔襄阳。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科普文,完成1~4题。 尘埃世界 打扫的人嫌它讨厌,但没有它生命便不能存在。——题记 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夏日早晨,我独个儿坐在祖母的客厅里,沉醉于书中。突然,我抬起眼睛,就在那里,在一道阳光中,我看到了最奇特的景象:闪闪尘屑在缓缓回旋,像银河里的星星。我伸手穿过那道灰尘,每只手指都拖着个闪烁的旋涡。 打扫家中缝隙里的灰黑尘土,总是没完没了,很容易教大多数人忘了第一次在一束阳光中所窥见的令人着迷的灰尘世界。由于上天的安排,世间不少美事全赖尘埃。 没有尘埃,就没有云,也没有深浅有异的绿叶或色调不一的阴影,我们更不能领略到山上可爱的乳色雾霭,或欣赏到教人叹为观止的落日。 大气中不但有空气分子,而且有微小飘浮的尘埃粒子,它们把阳光中较短的(蓝色)光波截住并使其分散,我们因此才有蔚蓝的天空。日落时,充满尘埃的大气把较长的橙色和红色光线显出,将天空染成橙红色。浮在大气较上层的细微尘粒产生黄昏的余晖,那迷人的暮色悬留在西边的天空,就像一段美丽的乐章的结尾。总之,尘埃是我们的诗兴之源。 但除了美丽的景象,尘埃亦带来不少实际益处,雨就是其中之一。要形成雨云,水汽必须有个核心才能围着它结聚,就像珍珠要有颗沙粒一样。飘浮在空中的尘埃正好做此用途。 尘埃是哪里来的?大部分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在路上每走一步,皮鞋会将混凝土刮下一些微粒。硬币每次易手,也有些微脱落。划着一根火柴,千百万粒炭末会逸入空中。你翻阅这本杂志,光滑纸表面上的微小黏土粒子、油墨的碎片和手指的皮屑会飘进大气。 大部分的人造灰尘来自燃烧燃料。火电厂烟囱每天喷出许多吨烟尘;喷射机引擎喷出的废物,不停地掉到我们身上。你的屋子里就有无数亿粒尘埃,有些穿过吸尘机的袋,被马达烧烤,发出一股焦味。电视机的荧光屏最容易积聚尘埃。因为后面显像管的电子枪对着荧光屏发射,使荧光屏带负电荷,由于异性相吸,带正电荷的尘埃在附近飘过时,便会飞向荧光屏。 当然,泥土是天然尘埃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鲜有人知道海洋是另一主要尘埃之源。每次波浪冲击,风便把无数的盐粒吹向内陆,而且可达数百公里之遥。这些产自海洋的结晶体每年有3亿吨,是人类总采盐量的1.5倍。来自太平洋的盐粒落在内华达州里诺市赌场的停车场。偶尔,大量的盐吹向新泽西州海岸,在电线的绝缘体上积成盐霜,引起停电。 有些尘埃是活的,尘螨住在你的床上和地毯上,快乐地吃你身上每天脱落的千百万粒皮屑(它们的排泄物经发现是最最强力的过敏源之一)。还有酵母,它是尘埃世界的化学师,生产它的孢子很小,在一条1厘米长的线上就可排列1100个,酵母能把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将葡萄汁变成酒,大麦变成啤酒。要是大气中每年没有那千百万吨的花粉飘过,大多数的花和树木就不能繁殖。 你随手抓起一把普通的泥土,里面就可能有几粒来自哈雷彗星的尘埃。在地球上,有些尘埃来自月球,大多数的专家相信,那是巨大的流星撞到月球表面所激起的尘埃。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过去的13亿年间,一颗小行星曾撞到火星,所激起的尘埃可能有不少飘落在地球上。 地球上之所以有现在的各种动物生存,也可能要拜尘埃之赐。根据这一理论,在6500万年前,一颗像曼哈顿岛般大小的飞奔小行星撞到地球,激起的尘云使地球数十年隐于黑暗和寒冷,恐龙因而灭绝,哺乳动物因而得以繁衍,其余的动物,你可以说,都是史前动物。 在《创世纪》中,有一段卓越的描写:“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这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尘埃确实一直是人类之始和生死的隐喻。 正如每个日落所显示的,造物主已把尘埃计算在它为这个世界定下的公式里,而在这个奇妙而无处不在的尘埃世界里,我们也是其中一部分。 1.下列对科普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行文之前,先用题记,凸现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B.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制造着尘埃,消解着尘埃,世上有的东西也在消解着我们制造的尘埃。 C.我们人类不必也不能为尘埃而烦恼,因为人类和动物们是活生生的,而尘埃是没有生命的。 D.尘埃在为人类制造着烦恼之外,同时也造福于人类,并且是人类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E.这篇科普文章的主题与我们常常引用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同工之妙。 2.文中说“世间不少美事全赖尘埃”,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尘埃的形成有哪些来源?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创世纪》中的一段话:“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这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这段话有着怎样的作用?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④尘埃形成云、阴影、雾霭、蔚蓝的天空和落日余晖美景。⑦尘埃构成甘霖的核心,降落人间。 3.①尘埃来源于我们的行走和生活。②尘埃来源于我们的生产,如燃烧燃料。③尘埃来源子泥土等自然资源。④尘埃来源于海洋,如盐霜。⑤尘埃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如尘螨、酵母。⑥尘埃来源于星球间的运动。(意对即可) 4.示例:①这是上帝造入的形象化的表达。②这段话揭示了人与尘埃的关系,与题记“没有它生命便不能存在”呼应。③引用《创世纪》的语句给尘埃世界增添了一层神秘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