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3-16 01:05:5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诉它说:“除了那些身在高端的积雪要靠不断的修行取得正果,其余的积雪都不会永远待在山上,它们都要到人世间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只要待到春暖花开时节。”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了,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此时的积雪知道,自己已被出行前激动、幸福和惜别的泪水深深浸润和陶醉了。 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有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地拥挤中,积雪感到了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地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和其他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 有时,积雪也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时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个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 (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远离世俗的积雪在高山的开导下摆脱了孤独寂寞、闷闷不乐的情怀,日夜期盼、想方设法地去开启生命的旅程。 B.快速奔跑的积雪被巨石撞得“粉身碎骨”,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痛感,渐渐明白生命的旅行就是要经历各种人间之苦的磨炼。 C.积雪看到人世间的善与丑,想起自己的故乡。此时它情感复杂,对旅行有向往情怀、无奈之感,对故乡有眷恋之情、归乡之心。 D.积雪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中,感受到人类的睿智,体会到自己要奋发向前,一如奔流入海的河水,分秒不辍。
| E.文章用第三人称写积雪,并用拟人手法将其人格化,既展现了积雪之水的流淌过程,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谛视与感悟。 小题2:第四段写道:“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造成积雪激动与悲伤的原因各是什么?试联系上下文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末尾写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你从中体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C(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①积雪看到流水为人类谋得福利,觉得这是一种生命价值意义的实现,所以为此激动着。②身边的流水被人取走,积雪觉得他们无法完成生命的旅程,所以为他们感到悲伤。(每点2分) 小题3:(示例)人生哲理:终点也就是起点。(2分)积雪之水汇入大海后,完成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也结束了;但海水又可以变为云气,化为白雪,孕育新的梦想。人生也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完成看似终点,其实也是新阶段的起点。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生生不息。(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积雪没有“想方设法”,应改为“不知不觉地开启生命的旅程”;C.积雪无归乡之心,因为“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答题时,可根据题干先定位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第四段后半部分。然后从文章中筛选出阐释积雪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夭折与不寿”“死得其所”,从中归纳出“激动与悲伤”的理由。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评价,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开放度体现在答案不具有唯一性。限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悟必须由“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引发,即在内容上必须与目标(归宿)、新生、容纳、转化等有关;二是对感悟的分析,必须结合文本中的“积雪”形象,即答题时应当出现“像积雪那样”的有关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一个人如果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 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选自《人生的盛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读书的嗜好和对食物的嗜好是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个性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 B、“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这句话可以说明:好书是耐读的,重读它依然有新乐趣和新收获。 C、读书除了要选择和自己心灵相似的作家作品,还要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那样才会从书籍中获得灵魂的食粮。 D、只要有良好的读书心境,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是可适宜读书,读书如果不是出自自然,就无法享受读书乐趣。 E、本文善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浅显易懂,富有幽默色彩。 2.请简要概括文章所谈到关于“读书的艺术”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作者说的“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是他知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情”这句话,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1)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法。 (2)读书要依照自己的风味或嗜好。 (3)要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的作品来读。 (4)读书须出其自然,只要有适宜读书的心境便读。 3.答案示例: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理,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还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 ②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 ? ③《周易》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春天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④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在“龙”的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应运而生。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结下不解之缘。? ⑤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选自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文化中“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因其地位崇高、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龙的原形在近代以前指的是夜空中的苍龙七宿。 C.作为天道的象征,龙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D.龙在晚清时期变成了全民的图腾,后来成为普天下华夏儿女的共同“属相”。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强调“龙”内涵丰富,但同时也指出“龙”不是民族的图腾。 B.二、三两段主要介绍苍龙七宿的由来,并引用《周易》的文字予以佐证。 C.四、五段揭示了龙星从帝王专属演变成民族象征的这一世俗化转变过程。 D.文章介绍了“龙”文化的演变,批判了将“龙”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的观点。 3.从文章内容看,苍龙群星的运行有怎样的规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苍龙群星周行四野,出没运行与四时循环相吻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伞 汤学春 1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2师父送至山门。 3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4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5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6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7师父一怔。 8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9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10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11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12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13却是扶不起。 14师父愕然。 15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6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17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18“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19“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20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21“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22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23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24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25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26“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27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28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29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30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31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伞”在文中的具体内涵,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意对即可) 2.(1)“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 (2)“担心”(语言中表现的心理活动)因为徒儿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成为武林祸害,所以担心。因而师傅已在心中决定要惩治徒儿,师父说这句话,也是为把伞变成武器作准备。小说也正是以此引出“削伞”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悲剧结局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石三鸟。(意对即可) 3.①伞是一把普通的伞,师父用它为徒儿挡雨;它又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师父用它击毙了徒儿。 ②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在师傅手中,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 作用:③以伞为线索; ④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⑤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在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高下已分。(意对即可) 4.①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 ②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③ 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 ④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事实上,这位教授所说的“蝴蝶效应”在数学上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 什么是混沌理论呢?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如图所示,在一个10cm左右长的长条形面团上,离其中一端约3cm处嵌入一颗细钢珠。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100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你会发现尽管小钢珠的初始位置几乎完全相同,但折叠100次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只要最初的位置存在一极微小差异,则最终的位置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一个确定的操作过程,最后却得到几乎随机的结果。这样一种现象,其背后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混沌理讼。 也就是说,初始的量发生小小的变化,经过反复叠代以后,就得到了惊人的放大效果,从而彻底改变结果。这就像开始所说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造成一场龙卷风一样。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带动其它蝴蝶也扇动翅膀,从而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实际上,混沌效应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专业及领域。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一个小小的钉子的丢失竟然带来了整个帝国的灭亡,这个结果丝毫不亚于蝴蝶翅膀的扇动造成一场跑风的’蝴蝶效应’。本文开头提到的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嗖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跑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两者都告诫人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因为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甚至使事物发生质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 A.洛伦兹教授有关“蝴蝶效应”的惊人之语,形象地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 B.“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可以用数学上的“混沌理论”进行解释。 C.正因为存在着“蝴蝶效应”,所以人类根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 D.古训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