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3-16 01:21:30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訾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
2.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3.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用文中词语回答)
4.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编年 司马光
2.D
3.简易 烦扰
4.用法(或:从严)
5.前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
  后一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3.(1)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2分)
                                   
(2)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2分)
                                   


参考答案:(1)说明道德品行的修炼需要像雕琢玉器一样,精益求精。
(2)因为在对话中孔子认为,子贡已经具备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仍快乐,富有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在孔子看来,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
小题2: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
②察其友,君子会“友直,友谅,友多闻”,小人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小题1:可从下列四个方面中选一个方面来谈:①观其过;②察其友;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段翻译理解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写出1点得1分,写出3点就得满分
小题1:只点到其中一方面,没有结合《论语》的理解分析,不得分(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幸】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皇帝驾临曰幸,这里指宠幸)
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免)
C.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有幸、幸运)
D.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宠幸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变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巨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迭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闺,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选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部之麦,卷甲痰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迭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迭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迭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阑,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令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人
B.故常孔明之开阉——伺:窥探
C.仲达出兵之——拒:抵御
D.夫军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势倾群臣下不忌——爽籁发清风生
B.孔明移军至——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翳桑之饿人
D.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乏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尢/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C
5.(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