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在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上下________,尤其是要重视建立经常性的隐患排查机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2)中国留学生直击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也目睹了“藏独”分子的捣乱行径,但是“在捣乱的究竟是些什么人”成为大家最大的________。
(3)虽然会议仅有半小时,却达到了两个小时的目的,与会者聚精会神,听完领导和各方人士代表的发言,既没有疲劳感,更没有________感,而觉轻松愉快。
A.工夫 疑惑 絮叨
B.工夫困惑絮烦
C.功夫疑惑絮烦
D.功夫困惑絮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工夫”表示时间,“功夫”不表示时间,指本领。此处应为花力气,见本事,所以选“功夫”。“困惑”是形容词或动词,“疑惑”是名词,所以此处应为“疑惑”。“絮叨”侧重于“唠叨”,是动词;“絮烦”侧重于“烦恼”,是形容词;此处应为“烦恼”。所以选C。
点评:近义词是最难区分的,细微的区别必须在语境中去区分,命题者试图通过近义词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语境,让学生养成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意义的习惯。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语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无能为也已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忍
D.秦王必说见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A.“知”通“智”,明智。“共”通“供”,“供给”。 B.“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已”同“矣”,语气助词,相当于“呀”、“啊”。 D.说,通“悦”,yuè,高兴。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出人意料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州司临门,急于生火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D.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随从
B.若入前为寿如果 
C.臣具以表闻听到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能行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实词、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解释错误,“若”用在动词前,应解释为“你”。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