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25:38 【

1、语言运用题  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第一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                                
                               。然而,在智慧与知识、有智慧与有知识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否则就不会有“书呆子”这个称谓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参考答案:⑤⑥④②①③


本题解析:语段衔接题,联系空格前后语境极其重要。本段开句点明“爱智慧”和“爱聪明”, ⑤句内容与之紧紧衔接,⑥句进一步解释⑤句,④句从反面论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关系,②句加以总结,①③进一步论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与语段尾句相衔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B.以锣鼓抒发心声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锣鼓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C.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许多帮助。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市劳动模范”奖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B.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C.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词;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晓同一向吝啬,当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仍坚持细大不捐
B.我们班同学关系很好,课间十分钟,同桌往往就会耳鬓厮磨,促膝交谈。
C.莫言惨淡经营文学创作五十年,终于在他耳顺之年,斩获了诺贝尔奖文学奖。
D.每年三月沙尘暴到来,整个北京风雨如晦,能见度极差,严重影响了市民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的“惨淡经营”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符合该句语境。A项的“细大不捐”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不符此句语境。B项的“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男女相恋的亲密情景。不符此句语境。D项的“风雨如晦”常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不符此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便“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索,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到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小题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小题2】(4分)才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感情)。
【小题3】(3分)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小题4】(4分)运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
B.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
C.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D.使用300电话不需要专用的电话机,如果能牢记自己的卡号和密码,您可以不必随身携带300卡,因此它比磁卡和IC卡更加方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词语错用)
B.("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C.("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