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父子(母子、父女、母女、祖孙、兄妹……)情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父子(母子、父女、母女、祖孙、兄妹……)情,是双向的,侧重情感的交流,既有父亲对孩子的情感付出,也有孩子对这份情感的理解和孩子对父亲的情感。注意与“我的父亲”之类的题目区别开来。
亲情,往往于平淡生活不经意中体现,要注意观察和捕捉生活的细节:重责你之后的一声叹息、你发奋苦读时背后轻轻的脚步声和一杯热热的牛奶、你学有所成时父母疲惫却欣慰的笑容、看到父母鬓边的一丝白发时你内心的颤动、为父母捶背揉肩时涌起的责任感……在细节描写中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校园篇: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作文(60分)
茫茫历史长河中,谁是英雄?是在兵临城下之际,不计个人恩怨以老迈之躯夜缒出城屈人之兵的烛之武,还是在强秦铁蹄踏碎中原之时,诀别易水朝堂刺秦慨然赴死的荆轲?楚汉相争鸿门一宴,是光明磊落兵败身死的项羽堪称英雄,还是能屈能伸终得天下的刘邦算得英雄?亦或是八十五年前,伫立在湘江水畔那欲主宰大地沉浮的坚定身影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雄”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对于“英雄”, 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成功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十年寒窗后金榜题名,有的人从一介布衣攀到位高权重,有的人从身无分文做到亿万富翁,也有人从默默无闻的草根成为举世闻名的明星;有的人为了正义事业壮烈牺牲成为无名烈士,有的人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是终生清贫的爱心奉献者;也有人奋力拼搏、从不放弃、一生平凡,是普通百姓……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字数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无愧我心就是成功
早在一百多年前,林则徐的那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就掷地有声地响彻华夏大地。无愧于心的人,怎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那些在绚烂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人,也许到庙祠中却不敢回视佛祖一笑;那些名贯中西的大学者,也许不敢面对同行的一注的眼神;那些家财万贯的阔佬,也许连账本都没有勇气翻开?如此种种,只因心中有愧,尽管名利双收却不能让人道上一句:你成功了。?
只有无愧我心的人,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尼泊尔的柯伊雷拉本是一名英语教师,偶然间知道有许多尼泊尔女童被诱拐到印度,受尽凌辱磨难之后便被丢弃。作为一名虔诚的印度教徒,知道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去帮助,这将会让她余生在自我惭怍中度过。于是,为了解救这些可怜的女孩儿,她辞职并且变卖所有财产,创立了“尼泊尔母亲之家”,对那些心灵创伤的解救了的女童给予帮助。她与犯罪分子殊死搏斗,与警察一同在边境巡逻,无论是怎样的危险她都不在乎,只求能告慰自己那颗慈爱的心。她如今苍老却孑然一身,却解救了9800多个孩子。?
她是成功的,她所有的事都在为那无愧我心而服务,无愧于心就是她的人生中最大的成功。 但那些因愧对别人而死不瞑目的人,也很多。清朝康熙年间,李光地和陈梦雷同中进士,惺惺相惜,两人同回福建后,不幸恰逢靖南王耿精忠谋反,并要求两人到“小朝廷”做官。陈梦雷的父亲被扣押而不得已妥协,但两人约好,陈梦雷里应,帮助清军破敌,这个秘密只有李光地知道,但事成之后,李光地因提供消息破敌而升职,却没有说明真相,独揽所有功劳,陈梦雷于是被流放,途中写下《绝交书》之后成为胤祉老师,而李光地更是青云直上,官拜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可他并不能安享这些,即使死后想向陈梦雷道歉也拒绝,到死也没有合上眼,只因心中有愧。?
李光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却只能悔恨离去,这也只能说他失败。一个有愧于自己的人怎么可能是成功的呢??
但求无愧我心,是林则徐的真言,更是我们评判成功的标准。无论平凡伟大、贫穷富有,无愧我心,就是一种成功。
本题解析:过去,我们常作的作文题目,大都是“怎样”成功,良好心态啦,积极态度啦,注重细节啦,百折不挠啦等等。
现在的题目是成功本身。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给成功一个合理的、积极的定义。材料中的两段文字,正是成功的两种不同概念,一种是社会的一般认识,而另一种是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我们当然知道,一种表面的成功并不是我们愿意赞扬的,但如果崇尚牺牲,提倡奉献,甘心清贫,那我们又怎样表现“成功”呢?默默无闻就是成功吗?无怨无悔就是成功吗?这也要与我们的心目中成功的状态真正挂成钩来,比如安宁的内心,充实的生命,健康的心情,美好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这些虽然不是大街上的社会舆论,但也是合乎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成功的。
也许我们立刻想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我们同学们准备素材一定下了这样一番功夫,他们也确实有成功可言——在整个中国都出了名嘛,但我们想想,我们是否定表面功名的,却最后又以“出名”为其成功标志,这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吗?
这个题目的重心,或者说可以想进去的触发点,还是在两种成功之间。我们一般人都太注重这表面的、容易被人认可的成功了。为了考试的好成绩,不惜损害真正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不用说可以凭弄虚作假获得考试资格了,为了所谓业绩,不惜天良丧尽,用毒大米、地沟油坑害民众,官员则大搞面子工程,在数字报表上下功夫等等。
人的所谓成功,其实不是可以靠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来定义的。社会评价,我们可以作为成功与否的参考,但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不在于这些外在名声,更不在金钱权势上,而在人的贡献,在于自己内心的实际体验。简单地说,人生不是为了成功的,而是为了活,为了活得幸福,活得自由,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受人肯定和羡慕的生活是可爱的,但我们不要假珠宝充门面的富贵,那是花圈店的富贵,我们的幸福要建立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他人的嘴上。真正建立了完善自我的人,会视众人评说为浮云,因为没有一个先知是在活着时被众人抬举的,相反,他们给先知的待遇是十字架、火刑柱和流放地。金钱可爱,金钱也有用,但这种财富是多么脆弱,多么没有容易流失啊,可人的宝贵,在于善良和智慧,在于内心的东西,不在它占据了什么。你将一个先哲剥夺得精光,给一只狗万贯家财,如果有人只尊敬那只狗而无视那个人,那他的眼光是不值得称道的。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此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注意审题,找准立意角度。材料中两个人对树苗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从两棵树不同的生长环境入手,写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两棵树不同的生长方式入手,写不同的选择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从一株被限制,一株自由生长’入手,写“自由和限制”;从两棵树的不同用途入手,分析不同的用途决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从两棵树最终结果的比较入手,分析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有一则寓言,讲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回南方,它们对青蛙说:“要是你也能飞上天 多好呀。”青蛙灵机一动:它让两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它自己用嘴衔在树枝中间,三个朋友一起飞上天。地上的青蛙们都羡慕地拍手叫绝,问:是谁这么聪明?那只青蛙生怕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大声说:“这是我……”话还没说完,它便从空中掉下来。
从上面的故事与寓言中,你勾起了什么回忆?你产生了什么想法?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新材料作文。何谓“低调”?“低调”就是不张扬,时时谦让,处处谦逊,事事谦恭,保持低姿态。 “低调”如何?在这个个性时代,“亮出你自己”是一种时尚的做法,提倡“低调”似乎不合时宜;然而,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低调处事待人,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关于“低调”的话题,更多地关涉成功人士。相对于比较多的成功人士的张扬而言,低调无疑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品质。因此,我们在写作之先,就要先占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如果我们不勤于读书,不占有相关材料,我们的笔触就不可能放开,我们的思考就不可能深入。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库存情况,选择擅长的文体;然后在行文是要注意凸显所选定的文体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⑴低调做人,学会谦虚; ⑵不张扬自己(表现自己)⑶沉默是金
⑷认清自己⑸随机应变。
点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对写作内容往往有提示、导向甚至限制作用,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取观点。对于比较长的材料,可以先划分层次,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句,提取观点——划分层次,抓关键句,得出观点,以此为主旨,进行记叙、抒情或议论。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一在传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采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旱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宫,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诵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但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