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36:25 【

1、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5分)
(1)《子夜》中有这样的情节:吴荪甫整饬了自己一方的阵线,……只有先战胜了老赵,打破了老赵指挥下的“经济封锁”,然后能“真正”自己立定脚跟!
请概述赵伯韬对益^91考试网司所做的“经济封锁”主要有哪些内容?
(2)下面是《复活》的一段摘录:
涅赫柳多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我犯了多大的罪……”马斯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100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上文中他们所争论的这件使涅赫柳多夫有犯罪感的事是什么?请简述与该事相关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1)赵伯韬对益中 公司的经济封锁主要有三个方面(1分):一是散布谣言,鼓动散客户到益中挤兑(1分);二是联合银行界同行,杜绝放款给益中,使益中收购的小厂无法运作(1分);三是在公债市场与益中斗法,使益中无法把钱从公债市场上抽取出来(2分)。
(2)经过三年军队生活的洗礼,聂赫留朵夫堕落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1分)。复活节之夜(1分),他诱奸了马斯洛娃,给她100卢布就走了(1分)。马斯洛娃因此怀孕(1分),被逐出庄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沦落为妓女(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①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有删节。
小题1:“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各是怎样的?(4分)
小题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小题3: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2分)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受欢迎的“好汉”。(2分)
小题2: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主人公的形象,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3分)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2分)
小题3: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2分)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1分)①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1分)②波普本来一直都在抗拒命运,最后我的追问触发他的愤怒,招致臭骂,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个遥远美丽的梦,“做有名字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2分)(要求围绕观点做充分阐述,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可喜:生活的压力需要每一个人面对现实。(1分)①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1分)②波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时候,他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变迁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2分)(要求围绕观点做充分阐述,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注意题干的问法,在“我”的眼里和众人眼里的形象,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我”与波普交往的过程中,波普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的印象的提示性语句加以概括;如“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从“我”跟波普的一系列对话中,可知,波普是一个健谈、热情的人;从文章中“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波普后来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成为令我害怕的人;在众人眼里,可以从作者的直接叙述和哈特的语言描写中概括出来,如“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波普太傲气了”““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从这些语言中,可看出,在众人眼里,波普是一个不受欢迎,傲气,无用的人;到后来,“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表现了在众人眼中,波普成了好汉。
小题2:此题是考查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内容上,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在结构上,起着线索作用,有利于揭示主题。如这篇小说中,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的见证人,来展现主人公波普的形象,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从而拉动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起着线索作用,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题3:此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小说的具体内容,来理解“没有名字的东西”和“做有名字的东西”的含义,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从小说开始部分,“我”认为波普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具有诗意,像个诗人,可以理解为波普追求的是精神、是理想;到小说结尾,波普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如“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表明波普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如要认为可悲,就要从理想和诗意的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角度,从波普屈服于现实生活,而诗意的理想成为了内心永远的痛,可以结合这些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过滩谣
廖静仁
①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②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③其实沿江是有一条较好的路的,但那是一条人行道。而纤道却是时断时续的,遇到崖嘴和较大的江湾子,拉纤人便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过江湾。这种时候,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沉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所以拉头纤的人在攀崖嘴或和衣过江湾时,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④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⑤那是年关将近了。俗话说: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⑥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那路程是相当远的: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⑦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⑧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悲壮的《过滩谣》的号子声来: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⑨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呃哩喂哟——嗬!呃哩喂哟——嗬!”就这么反复咏叹。而象今天这种悲愤的《过滩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⑩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应该感谢纤夫们那陡然同呼的悲壮的《过滩谣》——纤夫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11……凝重、深沉,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12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13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14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但所有的纤夫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他们的脊背都弓成桥拱状,在嘎吧嘎吧地作响;他们都把铁耙般的脚掌死死地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缕细藤,哪怕是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15除了那凝重、深沉的《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唉叹。如果自己不是一名纤夫,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这种冰天雪地的严冬,把一艘沉重的木船拉过资水第一险滩——崩洪滩的滋味是什么。
  16我发狂般地吼叫着:我来了!——我来了!——一个懦弱者的灵魂,在这苍凉、激越的《过滩谣》的号子的冲激下,毫无畏惧地重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选自《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加以概括。(6分)
小题2:文中画线文字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我”伯父和纤夫们在过险滩时迸发出的《过滩谣》这层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6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雪天纤道十分难寻;②雪地行走,双脚挨冻无比痛楚;③过险滩高度惊险,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每点2分)
小题2:(1)大量使用叠词,运用比喻、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3分,每点1分)(2)描写了拉纤过险滩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刻画了纤夫们齐心协力、坚毅顽强的形象。(2分,每点1分)
小题3:(1)结构上:①点明题意,强化主旨;②凝重、深沉的号子声是对“我”的强烈呼唤,为下文写“我”的灵魂受到强烈冲激张本。(2)内容上:③渲染悲愤、悲壮的氛围,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④抒发对遇难纤帮同伙别样的致哀之情;⑤突出艰险时刻用力一致、凝聚人心的作用;⑥表达纤夫坚强的生活信念。(6分,每点1分)
小题4: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读一篇文章或读一部书,要是没有读懂,就借用别人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部书,这是要不得的。有的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或主旨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对于课文中较难解的字或句子却不懂,_______________,那样读书就不是朱熹所说的仔细理会,而是他所说的“空言无实,不济事”。
  填入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则很难说是正确的
B.那么老师脱离字词句去讲主题或主旨,则很难说有什么意义
C.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不是从理解整篇课文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
D.这是老师只去架空分析主题或主旨,却不去指导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所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横线处的话应与前面的主语一致,故可排除B、D两项,由“有的学生对课本的主题或主旨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得,横线处的句子要对此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故C项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林冲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扎,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拔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拔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拔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时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扎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小说第1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2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意对即可)
3.差拔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
  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意对即可)
4.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