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寥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贵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令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昊,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并绝不娶——并:全部
C.简斥数妇——简:直接
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就:投身、屈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B.因为执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D.以观夫子之志耳/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介”的一项是(?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隐居,本意并非厌世,所以后来他又从霸陵山中移居到了吴地;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从此就认定了丈夫隐居之志十分坚定,于是与其隐居山林。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5.(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他们。
(2)于是改变成(梳着)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家务来到梁鸿的面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章大家行略①
刘大櫆
先大父侧室②,姓章氏,明崇祯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年十八来归,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又十余年,而大父卒。先大母钱氏,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余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乃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先生曾朴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③,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选自《续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大家,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行略:人的品行概略,是记叙死者生平的文体。②先大父:对已故祖父的称呼。侧室:妾。③垂白:头发将白,已近老年。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十八来归——归:回来
B.家人趣之使行——趣:催促
C.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没:通“殁”,去世
D.即应声策杖扶壁行——策:拄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大母亦善遇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启门,且执手问曰/不出,火且尽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逾年,(章氏)生女子一人
B.见言之哀,(大家)亦知从旁泣
C.且执(櫆与伯兄、仲兄)手问曰
D.即应(之)以书熟,未曾朴责
4.文章通过哪三件事刻画了章大姑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①祖父去世后,坚决不肯改嫁。
②祖母非常感激章大姑。
③章大姑守候孩子夜归。
5.你的父亲幼年丧父,抚养教导,使他成人,能够有今天,章大姑出力是最多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同“成” ?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拒绝 ?
C.阿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C.今诚利,将军何死/夫子何哂由也 ?
D.以父行法,不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文中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C
5.(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滕待制宗谅墓志铭
范仲淹
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及君历滩、连、泰三州从事,在泰日,予为盐官于郡下,见君职事外,孜孜聚书作文章,爱宾客。又与予同护海堰之役,遇大风至,即夕潮上,兵民惊逸,吏皆苍惶,不能止,君独神色不变,缓谈其利害,众意乃定。予始知君必非常之才而心爱焉。
君去海陵,得召试学士院,迁殿中垂。时明肃太后晚年未还政间,君尝有鼓议。暨明肃厌代,朝廷摧当时敢言者,赠右司谏,拜左正言,迁左司谏。西戎犯塞,边牧难其人,朝廷进君刑部员外郎、知泾州,赐金紫。及葛怀敏败绩于定州,寇兵大入,诸郡震骇,君以城中乏兵,呼农民数千,皆戎服登城,州人始安。又以金缯募敢捷之士,昼夜探伺,知寇远近及其形势。君手操简檄,关白诸郡,日二三次,诸郡莫不感服。予时为环庆路经略部署,闻怀敏之致,引藩汉兵为三道以助泾原之康,时定州事后,阴翳近十日,士皆沮怯,君咸用牛酒迎劳,霈然霑足,士众莫不增气。又泾州士兵多没于定州,君悉籍其姓名,列于佛寺,哭而祭之。复抚其妻孥,各从其欲,无一失所者。及君去泾之日,其战卒妻孥数百口,环其亭馆而号送之,观者为流涕。
会御史梁坚奏动君用度不节,至本路费库钱十六万婚。及遣中使检察,乃君受署之始,诸部属羌之长千余人皆来谒见,悉遣劳之,其费近三千缗,盖故事也。坚以诸军月给并而言之,诬以其数尔。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辫之。降一官,仍充天章阁待制、知镜州,又徙知岳州。君知命乐职,庶务毕葺。迁知苏州,俄感疾,以某年月日,薨于郡之黄堂,享年五十七。(选自《范仲淹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尝有鲤议?鲤:刚直。?
B.复抚其妻攀?抚:抚养。
C.盖故事也?故事:旧例。
?D.庶务毕葺?葺:整治。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滕宗谅为“非常之才”的一组是(? )
①与予同登进士第
②君独神色不变,缓谈其利害
③呼农民数千,皆戎服登城
④君咸用牛酒迎劳,需然雳足
⑤环其亭馆而号送之
⑥君知命乐职,庶务毕葺。
A.1/3/5?
B.1/4/6?
C.2/3/6?
D.2/4/5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泰州做官时,看到滕宗谅勤勉地搜集图书写作文章,喜欢结交宾客,又见到他守护海堤时的表现,才从内心喜欢他。
B.西边的少数民族侵犯边塞,朝廷为谁来做守卫边疆的行政长官为难,就晋升滕宗谅为刑部员外郎、径州知州,赐给他金鱼袋及紫服。
C.葛怀敏在定州打了败仗,贼兵大规模进犯,各郡都惊惧,滕宗谅因为定州城内缺乏士兵,就喊来几千个农民,都穿上军服登上城墙,州中的人民才安定下来。
D.御史梁坚上奏章弹劫滕宗谅用度不节俭,皇帝派遣使者检察,才知道是滕宗谅刚上任的时候,依照旧例花费了近三千缉钱,并非十六万络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以金增募敢捷之士,昼夜探伺,知寇远近及其形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坚以诸军月给并而言之,诬以其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滕宗谅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我才和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人。
(2)滕宗谅又用金银财物招募勇敢轻捷的人,日夜侦察,了解敌人的距离远近和情形势态。
(3)梁坚把各军队的每月军饷(与三千缗钱)合并来说这件事,用那个数字诬陷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