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
(2)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本题解析:
小题1:谢:意思应为“道歉”
小题1: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 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小题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句中的“诛”是责罚的意思
小题1:参考译文: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D.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小题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①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③ 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本题解析:
小题1: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小题2: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小题3: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D表原因/表凭借
小题4: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小题5: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小题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
①?
②?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
小题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②对父母,要特别担心他们的疾病。(每点两分)
对第二则材料的三种参考解读:
①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我们孝顺父母,父母喜从心生,健康长寿,我们就能从父母处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我们奋进之途又有何忧?
②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家庭详和,天下和乐,人人尽享其乐,众忧自解,
③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万物滋生。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天地谐和,我们何忧?
(只要解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2: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当我们奔波在外时,让父母只担心我们在外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与否,而不是要担心我们的品性问题,行为问题。孔子的言外之义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修养自身,让自己品行高尚,让父母因你的所为而欣慰,如果我们的品行卑劣,那么就会让在家的父母蒙羞,这应是最大的不孝。而孟子认为,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孝敬父母便无忧。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种解读,要从子女的角度,解说意思时,可结合着关键词理解。“唯”只的意思,“忧”担忧的意思,“疾”是疾病的意思。第二种要从父母的角度,即“其”是指代的父母。“父母”,名词作状语,对父母,“唯”可理解为特别。综合起来理解即可。第二则可先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句意内容的理解,结合现实阐述自己的感悟即可。
小题2:先疏通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孝”的观点大意,然后结合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阐述自己的看法。阐述孔子的观点时,可侧重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阐述孟子的观点时,可侧重通过孝敬父母,来获得精神支柱,带来家庭和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