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6:44: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默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莲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别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每田措,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由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套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昭客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比肩之——旧:旧交
B.而桓公为霸者——宗:宗族
C.非所以之也——优:优待
D.孤与张公言,不敢也。——妄:胡乱
2.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昭率群僚立辅之/蟹六跪二螯
B.权使人水洒群臣/余与四人拥火
C.惟醉坠台中,当止耳/质于齐,齐兵
D.公何怒乎为/君我呼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昭自幼好学,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虽然被推荐为孝廉,却拒不接受。
B.张昭深受孙策器重,孙策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临死还把孙权托付给他。
C.张昭在孙权打猎遇险时严肃地劝诫他,但孙权却置之不理,反而建造射虎车继续狩猎。
D.张昭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相劝,孙权因此对张昭有敬畏之意,不敢尽情享受娱乐之快。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刺史陶谦推举张昭为茂才,(张昭)却不应召,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张昭)被陶谦拘禁。赵昱竭力营救,(张昭)才得以幸免。
  (2)担任丞相事情繁杂,而他这个人性情刚烈,(如果)他的话(官吏们)不听从,就会产生怨恨责怪,这样不是对他有好处的作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④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⑤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⑥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⑧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释]①筮仕:占卜仕途。筮,占卜。 ②蓍:一种草名,文中是把它用来作为占卜的工具。 ③坎:一种卦相的名称。下文的“离”也是卦相的名称。 ④间:偶而,断断续续 ⑤丐(gài):乞求。 ⑥青兕(sì):青色的犀牛。兕,犀牛。 ⑦行在:这里是指朝廷。 ⑧罹(lí):遭逢,遭遇。
1.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师:以……为师
B.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揣:推测
C.弃疾斩其归报,京益壮之——首:首级
D.弃疾宽征薄,招流散——赋:征收
2.从文中的内容看,与辛弃疾后来率义军南归无关的一项是(  )
A.早年与同学党怀项占卜仕途,得《离》卦。
B.担心义端“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
C.耿京授意,辛弃疾“奉表归宋”。
D.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活捉张安国。
3.“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之后,耿京为什么“大怒,欲杀弃疾”?后来又因为什么原因“益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因为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当辛弃疾从忠义军的安危出发,不顾私人情感“斩其首归报”的正义行为,令耿京感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之数:责备
B.而君反以臣罪:以……为罪
C.仓库少内:通“纳”,交纳
D.景公乃下席而之 谢:感谢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加大处罚诛杀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不愿再为他做事,当即向景公“乞骸骨”,提出“避贤者之路”。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
(2)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本题解析:
小题1:谢:意思应为“道歉”
小题1: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 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小题1:“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句中的“诛”是责罚的意思
小题1:参考译文: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D.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小题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①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③ 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本题解析:
小题1: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小题2: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小题3: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D表原因/表凭借
小题4: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小题5: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小题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
?
?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
小题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②对父母,要特别担心他们的疾病。(每点两分)
对第二则材料的三种参考解读:
①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我们孝顺父母,父母喜从心生,健康长寿,我们就能从父母处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我们奋进之途又有何忧?
②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家庭详和,天下和乐,人人尽享其乐,众忧自解,
③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万物滋生。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天地谐和,我们何忧?
(只要解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2: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当我们奔波在外时,让父母只担心我们在外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与否,而不是要担心我们的品性问题,行为问题。孔子的言外之义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修养自身,让自己品行高尚,让父母因你的所为而欣慰,如果我们的品行卑劣,那么就会让在家的父母蒙羞,这应是最大的不孝。而孟子认为,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孝敬父母便无忧。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种解读,要从子女的角度,解说意思时,可结合着关键词理解。“唯”只的意思,“忧”担忧的意思,“疾”是疾病的意思。第二种要从父母的角度,即“其”是指代的父母。“父母”,名词作状语,对父母,“唯”可理解为特别。综合起来理解即可。第二则可先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句意内容的理解,结合现实阐述自己的感悟即可。
小题2:先疏通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孝”的观点大意,然后结合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阐述自己的看法。阐述孔子的观点时,可侧重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阐述孟子的观点时,可侧重通过孝敬父母,来获得精神支柱,带来家庭和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