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做题。
2013年11月3日下午,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1500米自由泳冠军,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在杭州驾驶一辆豪车与公交车相撞,造成一起交通事故。据交警部门查实,孙杨系无证驾驶。4日,浙江警方给予孙杨 “罚款2000元,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1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宣布,对孙杨处以“三停”(停赛、停训并停止商业和社会活动)处罚。
据悉,自伦敦奥运会成为中国游泳的领军人物后,孙杨的负面新闻就一直不断:耍大牌,与媒体冲突、爆粗口,因谈恋爱等与教练矛盾公开并升级发生肢体冲突……
曾经健康阳光的新偶像,成了负面新闻缠身的“坏孩子”。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新闻短评。
要求:(1)观点鲜明、论述精当、有说服力。(2)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从健康阳光的新偶像,到负面新闻缠身的“坏孩子”,孙杨头顶奥运光环不过半年,就已经数次遭遇形象危机:他成名后,耍大牌,与媒体冲突、爆粗口,因谈恋爱等与教练矛盾公开并升级发生肢体冲突,他没有醒悟;在杭州驾驶一辆豪车与公交车相撞,造成一起交通事故,他没有醒悟;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宣布,对孙杨处以“三停”(停赛、停训并停止商业和社会活动)处罚,他没有醒悟。恐怕未来,负面新闻仍在“潜伏期”,因为在他身上,教育缺失、年少多金、欲望膨胀、特权心理、舆论及周围人的包庇纵容等影响太大。孙杨真的该觉醒了,对于他而言,未来如何远离负面新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倘若他能够对照那些如他一样伟大、辉煌的成名者,象李娜等奥运冠军,别人怎么做的,他又怎么做的呢?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应该对孙杨说一声:你,该星醒醒了。
本题解析:试题说明与评分细则.①题目要求评述的是事实材料,虽然有一定倾向性,但作文时可自选角度:可以谈孙杨事件的危害、恶劣影响(道德底线、体育精神、法制规章、示范效应);可以分析文体明星“爱惹事”的深层原因(教育缺失、年少多金、欲望膨胀、特权心理、舆论及周围人的包庇纵容等);可以反思举国体制的弊端(能培养金牌,却未必能培养出素养健全的运动者、未能同步将其培养成遵纪守法、诚实自律的年轻人);可以为浙江交警叫好(一视同仁、公正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折射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贵在观点鲜明、言之成理,面面俱到不可取。观点不鲜明的9分以下给分。 ②必须因果论证剖析实质,发掘根源。就事论事、浮于表面的扣5分。缺少对比论证或排比句式,各扣3分。 ③引述材料要简略,结构不完整、语言不简洁的酌情扣2—5分。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称赞(chēng)
B.?蠕动(rǔ)?
C.?载人(zài )?
D.?屏息(bǐn)?
搽粉(chá)?
秩序(zhì)?
惩戒(chěng)
宁愿(nìng )
怔住(zhèng)
淋漓(lín)?
骷髅(lóu)?
拗口(ào)?
博闻强识(zhì)?
睡眼惺忪(xīng)
情不自禁(jīn)?
殒身不恤(x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形象——韩麦尔。
B.左拉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酒店》《萌芽》《生之欢乐》等。
C.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项链》是他的成名作。
D.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莫泊桑的成名作是《羊脂球》。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
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10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情节妥当。一个人最痛苦的,就是无处宣泄痛苦,只知道痛苦,却没办法减轻一些些。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痛苦源于她不反抗,因此,要一个顺从命运、无力也无心反抗的人拿起刀,可以说不可思议——除非她疯了!而小说中的祥林嫂正是这样一个人,她被痛苦折磨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理智,这样一个人的确有可能砍门槛,但砍门槛的动机值得人思考。最常见的一种看法,认为祥林嫂砍门槛砍的是封建制度,最后的她终于觉悟了,这是最多人的一种看法,然而这种看法就未免太“小说化”了一些。若是祥林嫂真砍了门槛,必定不是什么觉悟,而是,她把门槛变相地看成了自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捐了门槛依然无法赎罪,只有“砍”才有效。祥林嫂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人的觉悟,她的“觉悟”就是:一切痛苦源于罪孽。
示例二:剧中添加这样的情节很不妥当,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强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笼死死地束缚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中国千百万的穷苦妇女,她们只能忍受着政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罪恶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着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就连参加祭祀这种极其普遍又有内心极度渴求的参与资格也没有,在封建者看来,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颇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着男人们随意蹂躏,这一点从好多史书可以见证,马克思说过:“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狱。”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个体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去反抗,在当时极不可能,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这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沦为乞丐,或者成为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个神经麻木的乞丐。这不是祥林嫂生来的命运太悲惨,而是封建制度太残忍,太不公正。
二是错综复杂的封建关系网针一般地一寸寸地刺着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变得思想愚钝,神经麻木,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们,就该顺从着封建的三纲五常的约束。比如,鲁迅在文中列举的四叔、四婶、卫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许许多多的穷苦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在一天天地备受着这些封建卫道士的剥削,如果说靠祥林嫂这样的个体女人真正冲出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当时是极不可能的。依我看,鲁迅之所以写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妇女觉醒,鲁迅的本意不是让祥林嫂出来和封建卫道士明干,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只有一个——死,被封建势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艺作品必须遵从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点,就是文艺作品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望。电影《祝福》添加这样的情节,是和当时社会现实极不合拍的,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我想这恐怕不是鲁迅的本来的心中所愿吧。这种情节事实上就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像《祝福》这样的文章,鲁迅只想着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恶,一边唤醒部分妇女觉醒,这一点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视作品比如《红高粱》中也有体现,电影《祝福》添加这样不妥当的情节,不就是拿现代人的意识来衡量那时的社会处境吧。
总之,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加工浓缩也得特别考虑当时的社会形态,如果把文艺作品始终架在一种极度设想的状态下,这就不会使多数人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始终坚持文艺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文艺从生活中来,应该合理科学地升华生活才为妥当。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中的“拓展话题型”,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拓展话题。答题提示:从人物性格发展和作品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 。
①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
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③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
④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⑤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⑥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 ?
A.①③⑥④⑤②?
B.⑥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④⑥②⑤?
D.⑥①③④⑤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