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57:0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A 4.(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B.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①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shuāng)冈阡表》)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至于成人俾:使,让 B.吾之始归也归:出嫁 C.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姑:父亲的姐妹 D.尝夜烛治官书治:研究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
修泣而志之
小题3: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B.(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3分)
?②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每处0.5分)
(2)①他的俸禄虽然很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使这(钱财)成为我的负累”(虽、累,各1分,句意1分)
②我开始一两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的。(以为,新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姑:丈夫的母亲。
小题1:两个“其”都是代词,指代“我的父亲”。A.“以”分别解为“介词,因为”和“介词,把”。B.“而”分别解为“连词,表承接,并且”和“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分别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这”。
小题1:A.无省略。B.“汝”应是“汝父”,后面的“汝父”应删除。C.“其”字用错,应是“官吏”“求”后应是“其生”。
小题1:“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克蒙其
泽矣 泽:恩泽 执笔
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熟:仔细
B.不学之
过也 过:过错 所谓
理者不可推 理:天理
C.余因而
实之 实:证实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嗣乎 嗣:继承人
D.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抚慰 见此竹,
废卷而哭失声 废:毁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日:“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虚。”名:名字,名称。
小题2: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
便登高远眺。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
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
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
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小题4:翻译。(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⑴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但情理上说是不应该这样的。
⑵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职的变迁呢?
本题解析:
小题1:A.丽:依附,靠近。C.相寻:连续不断D.命名。称作。
小题1:原文是: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小题1:“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