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①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②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③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④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⑤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⑥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大臣对于皇帝和皇后,就如同子女侍奉父母一样;父母关系不和,可以劝告使其和解,怎么能够顺着父亲让母亲离开家呢?
(2)宰相张士逊素来就讨厌程琳,也憎恶孔道辅不依附自己,想要把孔道辅驱逐出去。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然,是、对,认为是对的。其实几个实词可根据句意推断大致不错。
小题2:①是表现孔道辅不信迷信,⑥是张宗古直谏。
小题3:文宣王是指孔子,不是指先王。且文中是契丹人要孔道辅道歉被孔拒绝,并没有说契丹人道歉。
小题4:第一句是个比喻,“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于”是“对于”的意思,“奈何”是“怎么”的意思。第二句,雅,素来,向来;恶,厌恶;疾,痛恨;之,指代孔道辅。
【参考译文】
孔道辅字叫原鲁,是孔子四十五代孙子。孔道辅自幼端庄大方,考中了进士,做了宁州军事推官,多次和宁州的将军争议事情。有一条蛇从真武殿出来,全郡的人都认为是神灵,宁州将军率领属官前往祭拜。孔道辅直接上前,用笏板击蛇,打碎了蛇的脑袋,观看的人起初惊讶,后来没有谁不感叹佩服。调任大理寺丞,主持孔子祠的事情。孔家人以前大多不守礼法,孔道辅全都把他们绳之以法。章献太后执政,召孔道辅做了左正言。他接受命令的那一天,上奏枢密使曹利用私下玩弄权术,应该尽早罢免,以使朝廷清明。太后答应了他的上奏,就罢免了曹利用。奉命出使契丹,上任途中授予龙图阁待制。契丹宴请使者,戏子拿文宣王的事情演戏,孔道辅愤然退出。契丹让主持欢迎的人邀请孔道辅回到座位上,但要孔道辅道歉。孔道辅严肃地说:“中原和契丹友好,用礼节相待。现在用这些戏子,怠慢侮辱先圣却不加禁止,你们的过错呀。我道什么歉呢!”回朝以后,有人说孔道辅无事生非,并且使两国产生争端。宋仁宗询问这件事的原因,孔道辅回答说:“契丹即将被黑水国攻破,形势非常紧张。平时我们的使臣到了契丹,总是被他们欺侮,如果不计较,恐怕越发怠慢我朝。”皇帝认为是这样。明道二年,征召为右谏议大夫。恰逢要废除郭皇后,孔道辅到垂拱殿禀奏:“皇后是天下人的母亲,不应当轻言废除。”皇帝让内侍告诉孔道辅,让他到中书省,让宰相吕夷简把皇后应当废除的情况告诉孔道辅。孔道辅对吕夷简说:“大臣对于皇帝和皇后,就如同子女侍奉父母一样;父母关系不和,可以劝告使其和解,怎么能够顺着父亲让母亲离开家呢?”吕夷简说:“废除皇后有汉、唐的先例。”孔道辅又说:“人臣应当把君王比作尧、舜,怎么能够引用汉、唐失去德行作为准则呢?”孔道辅性格鲠直,遇到事情总是弹劾无所回避,出入朝廷表情严肃,等到他再次执行法令,权贵越发忌恨他。当初,孔道辅租赁郭贽的旧宅子居住,有人对皇帝说:“孔道辅的家离太庙太近,进出传唤,不是尊敬神明的办法。”立即下诏让孔道辅搬到其他地方。集贤校理张宗古上书说:“本朝以来,太庙的墙下都有官方和私人的屋舍,我认为不一定搬离。”皇帝将张宗古调离京城,做了莱州的通判。恰逢孔道辅接受命令审讯冯士元的案件,事情牵扯到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素来就讨厌程琳,也憎恶孔道辅不依附自己,想要把孔道辅驱逐出去。他觉察到皇帝对程琳不满意,就对孔道辅说:“皇上眷顾程公忠厚,今天被小人诬告,你如果见到皇上,就为他辩解。”孔道辅入朝对答,说程琳罪不重,不足严惩。皇帝果然大怒,认为孔道辅是朋党大臣,调出京城,做了郓州的知府。在赴郓州时,正处天气严寒,走到韦城,病发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尚:尊敬,仰慕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调查审问,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
(2)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
(3)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后汉书·董宣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宣考岑/考:?拷问
B.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苍头:奴仆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俯:下跪
D.宣悉以班诸吏/班:分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以奴骖乘/至丹以荆卿为计
B.乃悉收系剧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因格杀之/因击沛公于坐
D.幸思自安之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不畏豪强,执法如山,在担任北海相时,他杀死公孙丹父子,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并且有勾结海贼的嫌疑。
B.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不仅得了钱悉数分发给部属,水丘岑因杀宗党身陷囹圄,董宣也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
C.董宣虽然嫉恶如仇,但并不是一味诛杀。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A
4.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5.(1)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
(2)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小题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
参考答案:
小题1:A(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小题2:C(①③⑥项不能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 ①表现种皓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
小题3:B(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小题4:①(5分)译文: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大意2分,“耻”意动用法、定语后置句、“交通”古今异义各1分。)
②(5分)译文: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大意2分,“沮伤”译为“阻碍”或“挫伤”都可得1分; “纠发”、 “饰匿”各 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皓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①,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②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③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④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⑤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⑥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⑦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注】①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②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③扳(pān)留:挽留。扳,通“攀”。④增重:增荣。⑤尸祝:古代掌管祭祀的人。此处活用为动词,祭祀。浮图:指寺院。老子之宫:指道观。⑥惓惓(quánquán):同“拳拳”,诚挚,这里指思念不忘。⑦韩魏公:即韩琦。北宋名相,曾在黄州居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治所,分境而治。治:管理
B.而君亦不忍于其民。忍:舍得
C.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宜:便宜
D.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尚有西子之遗迹/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B.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C.君于吴之山川/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D.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3: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B.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I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C.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分)
(1)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4分)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4分)
(3)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①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观。
②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
③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本题解析:
小题1:宜:应该。
小题1:B项,连词,“因为”/介词,“通过”;A项,助词“的”;C项,介词,对;D项,转折连词,“却”。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矣”是句末语气词。
小题1:①“沉浸其间”l分,判断句1分,“海内”l分,句意通顺l分②“诚”1分,“被”1分,“也”表判断l分,语句通顺l分③“于”1分,“所至”l分,“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1分,“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l分
【参考译文】吴县和长洲,都在苏州府境内,分别管理自己的地区。而苏州府西边的群山都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有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和铜井山;而灵岩山是吴国的故宫所在地,还留存着有关西施的古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优美之处;而太湖水势浩荡,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现。
我的同榜登科的朋友魏用晦君任吴县知县,还没到三年,就因为成绩列入优等而被调任给事中之职。魏君做知县时对百娃有恩惠,百姓挽留他而未能如愿;魏君也舍不得他的百姓。因此有一位热心人画了《吴山图》赠给他。
知县对百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如知县确实是昏庸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受其祸害而沾受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是增加光彩了。将来我们吴县百姓在山里找一处风景优美的佛寺、道观上香祝祷他,这当然是应该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吴县了,为什么还对吴县的山川念念不忘呢?
过去苏东坡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却还想念它没有忘记,甚至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东坡替黄州人把他的诗刻在石上。这使我领悟到: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魏君至今已离开吴县三年了。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厅,拿出《吴山图》来边观赏边发出吁叹,因而让我为它写篇记。啊!魏君对我们吴县有这般深厚的感情,我们吴县人又怎么能忘掉他呢?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