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的两次处理。
参考答案:第一次,他并未放弃自己田庄的土地所有权,把田地贱价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第二次,他把姑妈那儿的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然后把租金定为农民的财产,由他们支配,用来交纳税款,并用在村社事业上,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在对待土地问题上,聂赫留朵夫认为土地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必须把土地交给种地的人。他先后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交给农民去种,收取很低的地租;一是交给农民,不收取任何地租。学生可结合具体情节,分条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4分)
小题2: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6分)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对比的作用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峰子大学毕业后回村教书。
小题1:(1)峰子在哪上班?(2)傻!应该去当记者。(3)回村教书,可能是在学校犯了错误,受到处理。(4)让儿子当个城里人的希望破灭了。
(注:此题不难,为了锻炼学生能力,同时为了突出语文优秀的学生,给分应严格一些。答出3点给5分,答出4点给满分。阅卷老师灵活掌握。)
小题1:(1)校长与普通村民对峰子回村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2)峰子上大学时的“榜样”作用与回村后的“负面”榜样作用构成对比。(3)村民把峰子当做负面榜样与县教委对他的奖励构成对比。小说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反差,深化了主题,从而引起读者对农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注:对比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3点方可给4分。赏析作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一般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格式来概括,这四要素不可忽略。
小题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这篇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须从其语言、行动的描写中透视其心理活动。父亲见到峰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工作安排好了吗”,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峰子在哪上班”;峰子说没去做记者,父亲问“怎么”,表示的是不赞成,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应该去做记者”;“父亲颤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说明他认为儿子回村教书是犯错误受到了处理。父亲知道儿子回村的原因后的“愣”和“叹”,说明他感到让儿子脱离农村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对故事发展中矛盾冲突进行梳理,寻找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对比”就豁然显现了。作者设计这些对比的现实思考是什么呢?这是对这些“对比”进行赏析的关键之处,答题时必须进行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 ,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 ,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艳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何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小题1: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4分)
▲?
小题2:解释下列两个加点字的内涵。(4分)
(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
小题3:文章第十一段末尾作者说“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为什么说这两种水是“人类的一面镜子”?(6分)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水之经典”深刻意蕴。(6分)
▲?
参考答案:小题1:答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须写出三个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结合的角度(1分),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从强悍变为平缓柔顺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或喜爱)之情。(1分)
小题1:(第一句加点词答案:哺育人类,1分。灌溉农田。1分)
(第二句加点词答案:九寨沟的水洁净,清澈,纤尘不染。1分。九寨沟的水能洗去尘俗,净化人的心灵。1分)
小题1:(答案:用比喻说明水照出人类的现状,都江堰的水启迪人们在现实中找准位置,踏实生活,不蹉跎生命。2分。九寨沟的水启迪人们不背弃心灵,追求心灵和精神的纯洁。2分。受水的启迪,人们要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连线)2分。
小题1:答案:①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都是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都江堰的水平淡柔顺(或柔劲可塑),九寨沟的水宁静恬淡,(或纯洁美好)。(2分)。②都江堰的水入世、现实,服务人类,九寨沟的水出世、艺术,以艺术的形态启迪人类的心灵。(2分)。③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是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选择这样的水,也就选择了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资缺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欲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和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