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九)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吾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任,盗风屏息/终:终于
B.浚云、墨二河/浚:疏通
C.以纾商力/纾:缓解
D.课渐裕/课:赋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受其害/尔其无忘告乃翁?
B.以官累,不得归/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勉以为己之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D.重利而薄伦常/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东任职期间,李文耕认为山东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应先实行感化。
B.调任贵州后,李文耕请求朝廷能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这样就可以使他的任期能够长久。他还扶持农桑,教百姓纺织。
C.李文耕在邹五年中,肃清盗贼有自己的方法,他让捉盗贼的差役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并且亲自巡查,最终使盗贼消失了。
D.李文耕治理水患非常出色,修筑防水设施,一定要亲临现场,做兖沂曹道时,为朝廷节约了五万两银子。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辟公府不就(就:就职,上任)
B.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C.因厚赂单于(赂:贿赂)
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可:?能够)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