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7:03:2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寻梅
【元】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小题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曲前三句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动作描写含蓄的描写寻梅的过程。(1分)“冬前
冬后”写寻梅的时间之长,从初冬绵延到春初;(1分)“几村庄”写寻梅地域之广,“溪北溪
南”写路途之遥,“两履霜”写行走艰难;(1分)“树头树底”写寻得细心,“孤山上”既写梅
所在的地方,又暗点孤山隐士林逋。(1分)
小题1:此曲前三句写寻梅的过程,表达作者寻梅的迫切与执着。(1分) “忽相逢”表现
了作者惊喜的心情。(1分)但接着作者的情绪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由梦境回到
现实,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1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借“冬前冬后” “几村庄” “溪北溪南” “两履霜” “树头树底” “孤山上”写“梅”。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的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2)?,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浔阳江头夜送客,?。(白居易《琵琶行》)
(5)?,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6)?,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岂无山歌与村笛,?。(白居易《琵琶行》)
(8)?,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又闻子规啼夜月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枫叶荻花秋瑟瑟
(5)千呼万唤始出来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呕哑嘲哳难为听
(8)沧海月明珠有泪


本题解析: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钩连”“作客”“始出来”“幽愁”“呕哑嘲哳”“沧海”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按要求作答。(8分)
虞美人?梳楼?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
小题1:首句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小题2: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呢?(2分)
小题3: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丝丝”这一叠词(1分),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小题2:“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小题3: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丝丝”是叠词,叠词起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小题2:“楼儿忒小不藏愁”,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写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小题3:本词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很少,凸显的是平淡之本色,这是本词艺术之最大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意对即可)
2.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