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请参照示例,在备选汉字里任选两个加以“拆析”,写出有意味的话。(4分)
示例:忌——心中只有自己是人之大忌。
备选汉字:舒、智、债
参考答案:示例:舒——舍弃和给予可以让人舒服。?智——每天知道新知识,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
债——从对待债务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
(任选两个作答,每个2分,共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从所给例句看,“拆析”就是以拆字的形式来分析这个字的含义,借以阐明某种道理。例字“忌”拆成了“心”和“己”,那么,“舒”可以拆成“舍”和“予”;“智”可以拆成“知”和“日”,“债”可以拆成“人”和“责”,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孔子原话的意思和温总理引用孔子话的含义。(5分)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提到:“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孔子(2分):?
(2)温总理(3分):
参考答案:(1)孔子话的大意是,我编写的这部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只有《春秋》这部著作来佐证了。(“那些理解我的苦心孤诣的人,大概只有《春秋》了吧?那些指责我的人,大概也只有《春秋》了吧?”)(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2)温总理的话:我所做的事,别人(后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我自认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历史。至于是非功过,都交由历史来评说吧,相信历史会得出公正的结论!(“春秋”指历史)(几个要点对即可给分,3分)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语段内容的题目,答题时明确孔子的话的内容是对春秋的评价不一,只有春秋佐证,那么温家宝的话当然是自己的功过留给历史评论。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海尔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器产业发展的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B.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C.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中不失稳重。
D.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之际,恰逢迪拜深陷债务危机之时,这座“通天塔”能否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撑住房地产市场风雨飘摇的天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亦步亦趋:比喻没有主见或为了讨好,事事追随或模仿别人。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当。B项,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不合语境。C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在此使用语义不符,不合语境。D项,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欣赏趣味也随之改变。?。?。?。
?。?。?。不是吗?如今观众看戏颇有观赏古董之感,台下T恤短裙,台上黄袍马褂。
①否则,即便是美玉黄金,失去了时间的浸润,也不过是昂贵值钱的东西而已?
②对于人们的偏好,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人们对旧剧情有独钟
③著名戏剧家李渔就尝试改编过不少旧剧,并成功地将其搬上舞台,这些剧目红极一时
④而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得“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⑤其实,这并不难回答,观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就像今人欣赏古董一样
⑥年代久远的东西总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才能被称为古董而受到追捧
A.③④②⑥⑤①
B.④③②⑥①⑤
C.④③②⑤⑥①
D.③②④⑤①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先谈人们的欣赏趣味在戏剧上发生了变化,之后列举李渔的例子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喜好旧剧的原因。分析原因时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切入。这样就可以断定答案为C。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