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A.夫惟义可以怒士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怒不尽则有余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2)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
(3)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瞬:眨眼
小题1: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1: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小题1: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是说,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扬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小题1:(1)“虽”“之所以”“殆”各1分,大意1分(2)“沮”1分,“穷”1分,大意1分(3)“冠胄衣甲”“兵”各1分,大意1分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小题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小题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失”,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小题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答题时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先依靠注释把原文读懂。《论语》的观点是:可以同别人说的话而不说,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同别人说的话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孟子》的观点是:不该说时却说,是用言语来套人;该说时不说,是用沉默来套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从为人处事的智慧来说的,孟子是从做人的道德来说的。
小题2:回答此题,应先明白题干所说的“德之弃也”的意思是“失德、不合道义”之意,然后再将“道听途说”的意思同题中两段话的意思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贺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无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承:接受
B、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举:推荐、选用
C、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信:果真、的确
D、若少假行年,涵洞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假:授予、给予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
B、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2)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①。《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②
[注释]①七十子:孔子办学多年,传说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者七十人,这里是举其整数。②以上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小题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②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
小题:只有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