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6 17:07:58 【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前后两个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回不敏,请事斯语矣——其身不正,令不从
B.何以为——愿无善,无施劳
C.君子于其言,无所而已矣——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D.名不正,言不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远怨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题3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③袒裼,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视
B.邓艾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C.夫然后有以大利大患支:应付
D.使之而堕其中狎:轻视,忽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惟义可怒士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怒不尽有余勇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知理后可以举兵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D.吾所长,吾出而用之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予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4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3分)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2)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
(3)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瞬:眨眼
小题1: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1: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小题1: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是说,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扬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小题1:(1)“虽”“之所以”“殆”各1分,大意1分(2)“沮”1分,“穷”1分,大意1分(3)“冠胄衣甲”“兵”各1分,大意1分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小题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小题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失”,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小题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答题时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先依靠注释把原文读懂。《论语》的观点是:可以同别人说的话而不说,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同别人说的话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孟子》的观点是:不该说时却说,是用言语来套人;该说时不说,是用沉默来套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从为人处事的智慧来说的,孟子是从做人的道德来说的。
小题2:回答此题,应先明白题干所说的“德之弃也”的意思是“失德、不合道义”之意,然后再将“道听途说”的意思同题中两段话的意思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贺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无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命,旁若无人/承:接受
B、贺父名晋肃,不得进士/举:推荐、选用
C、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然/信:果真、的确
D、若少行年,涵洞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假:授予、给予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
B、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2)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①。《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②
[注释]①七十子:孔子办学多年,传说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者七十人,这里是举其整数。②以上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小题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②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
小题:只有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