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6-26 17:14:14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风可以吹走
一张
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会飞的蝴蝶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个材料主要信息是:风吹走纸片,因为纸片“无助”。“无助”,注意一下。风不走蝴蝶,因为蝴蝶“会飞”。由这两个主要信息:纸片的“无助”被吹走,蝴蝶的“会飞”吹不走,得出这样一个材料的主要方向,就是:我们要做一只“会飞”的蝴蝶,不要被风给吹走。那么“关键词”在于“会飞”。蝴蝶的“会飞”在于它有翅膀,能御风而翔。那么一个人要“会飞”也要有翅膀,人“会飞”的翅膀是什么?能御风的翅膀是什么?是思想,能辨识。有思想,能辨识;有定力,能坚守;有信念,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勇气,能抗拒,这是人的翅膀。那么在这样的一些“翅膀”驾驭之下,很多“风”就为我所用,很多“风”就不再存在。所以,我们大体有这么三个层次来审视这个“会飞”: 第一层:借力,就是人要借助“风”来为自己服务,这是借力。就像红楼梦里的 薛宝钗,她给自己的一个定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像庄子《逍遥 游》 里面写到“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羊角”是那种龙卷风、旋风。“抟”是盘旋。那个“鹏”它借助扶 摇、羊角风,它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就是借力。《劝学》里面也有“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都属于是“君子善假于物也”。 第二层:“自主”。这个“八风吹不动”,或者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 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八风吹不动”,那是一种强大的定力。 有一个故事:一天苏轼坐禅,出定以后,他觉得得道了,写了一首偈子,其中有 两句:“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高兴了,让童子送给佛印,渡江而去。佛 印一看,给他批了两个字“放屁”。苏轼一看,很生气,自己过江找佛印去了。 佛印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我说你‘放屁’,你就过江来了,你还差远 了。”于是苏轼再去修炼。苏轼后来能成为一个豁达的、大度的、化被动为主动 的、 著手成春的大家, 关键在于他最后有一种定力, 有一种自主, 这样一种精神。 第三,“无风”,就是说这些“风”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比如说前一段 时间“抢盐”风波,很多人参与“抢盐”风波,助长了这次风波。那对很多人来 说这个风波不存在,无风。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他们因为有自己的 一方天地,什么风都不存在,所以我们讲“心中无风且无风。”这是最高层次, 这叫“会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写作点:“做一只会飞的蝴蝶”, “锻造会飞的翅膀”, “人生该应当御风而翔”, “八风吹不动者, 乃真人也”, “定力使人生从容淡定”,“人生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灵 魂自由地飞翔”,等等。
点评:材料作文中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有个年轻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写一篇议论文。④在每一个段落后边用铅笔标出是六字联珠中的哪一部分,“深”这一部分还要标出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少一处或标错的会相应减分。


参考答案: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上课打呼噜,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也许你要说,改变环境当然有必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诚然,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改变了环境就改变了一切,何况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孟子有那么优秀的母亲,能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实中,对于许多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父母,别说“三迁”,我看“一迁”也未必能办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变化是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鲁迅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社会环境。由此看来,从自我的改变做起,也是有利于改变环境的。?
人人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人都在改变,但很多情况下,改变环境确实不如改变自己,当我们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学会改变自己。


本题解析:此题的立意难度不大,主要是要看到“穿上鞋子”和“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分别有什么含意就可以了,“穿上鞋子”是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是改变环境,最后的立意是“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结合现实,选取典型材料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记叙文。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小孩一直很怕蛇。父亲问他为什么怕蛇,他说:“蛇难看,还咬人,所以我怕。”父亲又问:“是不是所有人都怕蛇?”“不是。你就不怕。我有一些同学也不怕。”父亲接着问:“同样是蛇,有人怕有人不怕,那是由谁来决定怕不怕的呢?”儿子想了想,回答:“是自己决定的。”“自己能决定吗?”“……”儿子无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写作(60分)
生活中,我们可能被“逼”做过某些事情,也可能“逼”别人做过某些事情。例如,老师被学校“逼”着出成绩,老师又“逼”着学生做作业。一个“逼”字,几多甘苦,几多意味,几多奥妙,几多哲理。对此,你有什么体验或感悟?请以“逼”为话题,题目自拟,角度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逼是什么刘墉曾说:“逼”是长了脚的“一、口、田”。
“一、口、田”的一旁有神的保佑,是“福”;
“一、口、田”的上面加个屋顶,表示有房子有田地,即为“富”;
一、有人逼才会向前进
从力学上分析,要使物体前进,要有拉力或推力,最好是既有拉力也有推力。
把这个理论用的人身上,拉力就相当于人追求的目标,推力也就是各方面的压力,也可以说被逼无奈。有了目标,再加上有人逼,当然会向前进。
二、社会很残酷,逼迫你成功
很多有点成就的人都是逼出来的,或许是各种环境所逼,或许是自己非要逼着自己,不管哪种逼法,都逼出了人的潜力。
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很大的,不过很大的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看来就是逼了。
自己逼自己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要不断成长就要经常逼自己。
1、素材——英雄是这样练成的
软件帝王:比尔·盖茨 —逼自己逼员工也逼市场
工商巨子:霍英东—置之死地而后生
世界旅馆业泰斗:凯蒙斯·威尔逊—逼自己去造就奇迹
投资大王:活伦·巴菲特—逼迫自己运用好理智来投资
香港超级富豪:李嘉诚—紧逼自己,绝不轻言放弃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机遇也是“逼”出来的
法国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不断的进取与执着的追求
鞋业大王:阿迪·达斯勒—逼自己不断地开拓创新,勇于进取
2、议论——英雄是这样练成的
苦难带给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知道跌倒后怎样重新站起来,他们在关键时候有力挽狂澜的胆略和勇气,而这些,都是给苦难逼出来的。
他们有“逼”的精神,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者走到悬崖边的时候,他们懂得怎样逼迫自己去选择,去另辟途径。
上述人物既有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英雄,也不乏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儒商,更有壮士扼腕、破釜沉舟的枭雄。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把握下面两则材料的寓意,提炼观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有一个学画的人,他画了两只羊、两条绳子,老师告诉他,画一条绳子就足够了,因为只要牵走一只羊,其它的羊都会跟着走的。他实地观察了一番,果然如此,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都跟着大帮走。
其实鸭也这样,只要把一只鸭赶上岸,其余都会跟上来,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不会有一只鸭离开群自己走。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