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雾霾因为遮蓝天、瘫交通、毁健康等恶行而成为了全民公敌,人人恨不得逐之于国门之外。而“人民网河南分网”在2013年12月9日以《盘点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让中国人更团结》为通栏标题,又在大赞“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看来,现实生活中,面对新问题、新事物,要探求清楚其本质所在,并不容易。
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小心雾霾
“由于持续的环境污染,明天的雾霾将是千年一遇的,请市民朋友出行做好防护准备。”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先生忧心忡忡地说。
第二天早晨,我一出门,雾真大,伸手不见五指,打开汽车防雾灯,灯光像照着一堵墙似的。平时汽车跑得呼呼生风,今天却在向蜗牛看齐,过了半天才到学校。只见校门口贴出通知:“因雾霾太大,学校放假三天。”
难得的旅行机会,正好坐飞机去上海科技馆转转。到了机场,只见工作人员正人手一台大风扇,呼呼呼地使劲儿扇大雾,跑道的上方被扇出一片晴空。可是,我们的飞机飞上天没多久,风扇被浓雾打败,一线天被浓雾堵上了。
还好,雾霾只统治了低空,高空晴朗。飞机在雾霾上方飞呀飞,我的心跳越来越快,就要见到梦寐以求的“上海科技馆”啦。不料,空中小姐在机舱里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原来,雾霾太大,雷达信号无法穿透,飞机和塔台失去联系,迷路了,这样没头苍蝇似的飞,燃油很快就会耗尽,然后……幸好,飞行员很快找到解决方法:雾霾太厚太密,密实到可以停飞机,于是放下起落架,让飞机在雾霾上滑行,雾霾上立即留下三条溜冰似的痕迹。一会儿,我们看见一架飞机从左边滑过,一会儿,一架飞机从我们右边滑过。哇,雾霾太大,天上的飞机全当汽车使啦!鸟儿们停止了飞翔,停在雾霾上休息。我们的飞机也停下来,机长打开飞机舱门下去了,空姐对迷惑不解的我们解释说:“机长想下去看看我们到哪儿了。”我们齐刷刷挤到舷窗边,看着机长挥舞铲子,在雾霾上挖通向地面的洞。只见机长一铲一铲地挖着,挖出的雾霾像雪似的堆在旁边,机长的身影渐渐没入洞中。我们啦啦队似的喊着:“加油加油!”有三个身强力壮又勇敢的男乘客跑下飞机,和机长一起挖。很快,他们就消失在雾霾里。我们等得快磕睡时,这四个勇敢的人突然从雾霾洞里冒出来。跑在最前面的机长挥着胳膊大喊:“我们在非洲的上空!”四个人慌慌张张刚上了飞机,洞口冲出一头鬃毛飘扬的雄狮,这家伙直扑过来,身后还跟着一群饿得眼里冒火的母狮。我们的飞机继续往前滑行,非洲的野生动物却通过那个洞全跑到天上溜达了。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起飞的机场。
全球性的大雾霾制造的新闻有很多很多,比如人们在雾霾中挖洞,过着鼹鼠一般暗无天日的生活;因为无法传透雾霾,全球的雷达都成了瞎子;全球的野生动物都往天空迁徙……最具爆炸性的新闻是,一颗撞向地球的陨石,撞上雾霾后爆炸,结果雾霾被炸散,地球重见天日,地球人因祸得福。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准确理解材料含意要抓住最后的评论:看来,现实生活中,面对新问题、新事物,要探求清楚其本质所在,并不容易。很显然,材料“对于《盘点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让中国人更团结》”与大赞“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持有否定态度。材料让我们思考的是要认清雾霾的本质。审题立意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寻,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寻找心灵的归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写作指导: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一段提示语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打开思路,同时含义丰富,学生都有过“寻”的经历与体验、期待与愿望,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有内容可写,也易于表达。本次作文整体还是不错的,均分在30分以上,有一批优秀作文突显出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醒同学们注意:
(一)、扣题要紧。偏题,是作文的致命伤,不可掉以轻心。这次作文有的将作文要求完全推倒了写,分数会超低的,如开头就写“‘寻’即是‘不寻’”;有的前面写了很多游玩和儿时回忆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不出“寻”的意味来,只在结尾处贴上“寻”字标签;有的前文与“寻”无关,后文一两段才入题写“寻”,详略处理严重不当;有的作文与“寻”若即若离,关系不密。如何扣题,怎样扣得更紧,老师们会讲,以后还会讲很多。
(二)内容要丰富些、新颖些。有的同学写戏曲、写一个特定作家、写农民工子弟等等,就相比大部分同学写童年的记忆要好很多。平时阅读量要大,思考要多,别忘了勤于做笔记,同时,阅读就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长,如某一特定作家、某一部分名著等。
(三)、立意挖掘要深。主题要深,切入点就要小。不能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可选择某一点而谈,有针对性、有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追求“深”。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四)、情节安排要曲折。在安排情节方面,考生往往平铺直叙,就“寻”写“寻”,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类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必然会敏捷,深刻,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请以“猜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学者通过对古人选编的几种唐诗集的统计得出结论:李白、杜甫的诗在唐代时不入流的,从清代才开始被推崇。
唐代收诗220首的《国秀集》中,二人无一首入选;收诗297首的《又玄集》只选李诗4首,杜诗7首;收诗1000首的《才调集》,仅选了李诗28首;唐宪宗下令编选的、收诗286首的《御览诗》入选最多的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李、杜无一首入选。
到了清人收诗1928首的《唐诗别裁集》和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卢纶和李益分别入选15首和6首,李益分别入选18首和3首。而李白分别入选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别入选205首和33首。
在今天的文学史上,李益和卢纶都已沦为二三流诗人。
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