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7:36:5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叶廷芳:解脱原罪
徐虹
叶廷芳的故事讲到这里已千钧一发——
1942年夏的一个黄昏,浙西衢县下叶村的居民全跑进山里去了。1942年夏的一个黄昏,浙西衢县下叶村的居民全跑进山里去了。日军从金华、龙游一带杀过来,顷刻间远处近处全是皮靴和马蹄的声响,还有古怪蛮暴的鸟语。叶廷芳全家躲进简陋的小楼二层,将梯子抽了去。院门被粗暴地打开。他们觉得上牙嗒嗒嗒嗒撞击着下牙,呼吸急促得像哮喘病人,整个楼板都随着他们的颤抖而颤抖起来。那时候他刚满6岁,之后的任何一次恐惧也没有超过那一次的剧烈程度。偏偏这个时候,母亲怀抱里的三岁的弟弟又因为口鼻处被捂得太紧而踢打哭闹起来!
楼下的鸡鸭飞跳扑腾几下已被拔毛下锅,猪也大吼一声气息断绝,七八个手上沾了血的日本兵紧急烧火做饭居然没时间杀人然后零乱地整队离开。楼上的他们却因为长时间姿势停留在某一个造型上已如雕塑般僵硬……69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我国卡夫卡研究权威的叶廷芳都无法形容当时经历了一场怎样的噩梦。“战争就这样刻进我的骨头,我在惊惧中开始早熟。”
战争的阴霾尚未退去,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恶意的玩笑:1945年夏,他在一次玩耍中跌伤左臂,却偏偏被一个庸医误治而断失,还溃烂了九个月之久。或许治疗不幸的良药是更大的不幸。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家族生计比一个失去左臂的孩子的内心感受更为重要。“我父亲常常瞪大眼睛暴怒起来,骂道:当初你为什么不干脆死掉?!”他在家里被彻底孤立。正如卡夫卡曾经说的,“在自己的家里我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从此背负起一生的“原罪”。
这是不是他与卡夫卡之间心息相通的隐秘通道呢?
叶廷芳在他所撰述的《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等著作中这样分析: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父亲对周围的人包括子女动辄破口大骂,常威胁“我要把你撕碎!”他喜欢讥讽,“做这事对你要求太高了吧?”还常用最后通牒的语气发布命令……这些都使卡夫卡厌恶、害怕、不安——他把父亲看作一个暴君。他在《致父亲的信》中写道,“你坐在靠背椅上统治着世界。只有你的意见是正确的,其他人的意见都是发疯的、不正常的……”
在叶看来,从卡夫卡的书信、日记和小说中都可以看出,他这个人自尊又自卑。重要的是,他时常追究自卑感的起因,把问题的根子归结到父亲那儿去……“这种负面情绪流露在他对自己作品的认知中。他认为他写的东西,既不是这个,又不是那个,不伦不类,没有价值,甚至晚年动了毁稿之念。尽管世人都说他是天才。”
但是至少,自卑比嫉妒或者邪恶要好。如果说,前者提供了由于不断怀疑与否定而丢失自我、超越自我的两个方向的可能性,后者却并不着力于提升自我,而是带着暴虐和邪念,吞并与侵犯自身之外的他者,它的实质是智力的懒惰、德性的放任。就此而言,上帝给了叶廷芳一次肢体残缺却灵魂完善的机会。
他的自信始于一次反叛。1950年,他父亲强调缺钱不准他上学。“我从来没有向父亲提任何要求的胆量,只得一次次躲到暗处去哭泣。学校已经开课两个星期了,我还照料着两头水牛……”但是那一次,他断然在一个雪天穿上蓑衣、草鞋,挑着铺盖,跋涉45里进了城,从堂兄那里借了45斤大米,交了学费……
在中学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学着用一只手把蛇皮做成胡琴。他编鱼篓打鱼,用尺画线制图,用刻刀“剪窗花”。他一边否定一边肯定,一边犹疑一边进益。他晨跑、冷水洗浴、骑车、游泳、歌咏,做正常人所能做的一切。在1956年考取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之前,他感觉自己已经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年以后的1972年,叶廷芳在中国书店淘旧书时发现了德文版《卡夫卡选集》,从而开始了对这位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研究,此后一以贯之30多年。20 08年他获得欧洲名校苏黎世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衔,这是德语国家最高的学术荣誉。最近他获得国际歌德学会授予的“荣誉会员”殊荣。可以说,在中国,他引领着卡夫卡研究走向显学。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通过叙述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日军的侵掠给叶廷芳造成的心理创伤。战争给他带来的恐惧刻骨铭心,也使他很快成熟起来。
B.战争的磨难和断臂的不幸,是叶廷芳的两段重要人生经历。作者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叶廷芳的心路历程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C.文章对叶廷芳求学过程和学术成就的记叙,表现了他的心智聪慧、心理健康、意志顽强和他所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D.卡夫卡父亲的粗暴、专制,造成了卡夫卡心理和性格的扭曲。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件和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情绪。

E.本文叙议结合,在叙述传主人生经历的同时,结合传主的学术研究,分析他是如何背负和解脱原罪的,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
小题2:本文讲的是叶廷芳的故事,却有相当的篇幅叙及卡夫卡。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3:“原罪”一词原指人类生而俱来的罪过,是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叶廷芳背负的“原罪”是什么?他为什么能解脱“原罪”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意在告诉读者:叶廷芳与卡夫卡经历类似(1分),心息相通(1分),但叶廷芳能摆脱心理缺陷,获得灵魂完善(1分);这些对他后来的卡夫卡研究有帮助。(1分)
小题3:⑴因肢体残疾而成无用之人,是家族的累赘。(2分)⑵他能解脱“原罪”,是因为:他自卑,但没有因此丢失自我,反而努力超越自我;(2分)他从反叛中获得自信,并不断努力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就。


本题解析:
小题1:A.“使他很快成熟起来”有误,原文是“我在惊惧中开始早熟”。D.卡夫卡曾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情绪”,因文中没有提及而缺乏判断依据。文本中的“这种负面情绪流露在他对自己作品的认知中”,“这种负面情绪”指的是自卑感。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解答类似题目首先应考虑所写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就术语而言应想到类比、对比、衬托等,
小题3:抓住第三季度段中“如果说,前者提供了由于不断怀疑与否定而丢失自我、超越自我的两个方向的可能性,后者却并不着力于提升自我”“就此而言,上帝给了叶廷芳一次肢体残缺却灵魂完善的机会”,第9段中“他的自信始于一次反叛”,第10段中“在中学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晨跑、冷水洗浴、骑车、游泳、歌咏,做正常人所能做的一切”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为了自己的利益,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是准备如何应对查理的?


参考答案:
他们感到有必要暂时联手,阻止欧也妮爱上堂弟,也不让查理打堂姐的主意。他们想搬出阴险毒辣的迂回手段、口蜜腹剑的造谣中伤、天花乱坠的信口开河、貌似天真的出尔反尔,将查理这个巴黎人包围、误导,让查理招架不了。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可结合本小说的主题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欧洲一个航天器的抵达,地球的神秘姊妹行星——金星的一些在太阳系中保守最严密的秘密可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月晚些时候发射的“金星快车”将绘制这颗行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它搜集的数据可能有助于解释与地球如此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
揭示谜底的关键在于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金星大气层的密度比地球大气层大92倍。 从太空看,只能看到这个行星被厚厚的白云包裹着,高层大气的风速为每小时200英里。
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定于10月26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搭乘“联盟”号火箭升空,它将携带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其中包括一架相机。这架相机利用紫外线和红外线波长透过云层“看”金星表面,从而拍下金星表面的细节。
“金星快车”携带的分光计将测量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并挑出金星表面的热点,比如活火山。
金星距离太阳6500万英里,而地球距离太阳9300万英里,尽管金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一些,但是这不足以说明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何高达464摄氏度。金星之所以如此灼热,主要是因为它的大气层密度大,如同包裹着一个厚厚的毯子,热量无法散出去。金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也受到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只是程度比金星要小得多。
十多个航天器已经造访过金星,有的还降落在金星表面,不过它们携带的工具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先进。
牛津大学大气物理学教授费雷德?泰勒说:“金星跟地球应该很相似,但是它受这种强大的温室效应的主宰,我们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
金星的表面对科学家也很有吸引力。跟地球一样,金星是45亿年前形成的,但是其表面却年轻得多,因为它的表面不断地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的细节尚不得而知,因为降落在金星上的探测器要不了几分钟就会因炙热和压力而毁灭。
耗资1.4亿英镑的“金星快车”需要162天才能到达金星,然后进入距离金星表面155英里内的轨道运行,并向地球发回数据,其使用寿命最长可达三年之久。
除了太阳和月亮,金星是白天唯一可见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
(选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关于“金星快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抵达后,将能够绘制出金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
B.“金星快车”将携带包括相机、分光计在内的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C.“金星快车”将利用分光计对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寻找活火山等金星表面的热点。
D.“金星快车”将降落在金星表面,搜集有关金星的数据,进行探秘。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的发射将有助于解开金星无法形成生命的谜团。
B.与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这也是金星表面温度灼热的一个原因。
C.因为金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释放,地球也受到了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
D.金星与地球同为太阳系姊妹行星,它们的地质结构、运行状态等很相似,但它们的气候却截然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了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情况,就能够找到金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的原因。
B.假如金星大气层的密度与地球相同,那么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肯定会有所降低。
C.金星是地球上白天可见的三个天体之一,它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而最远距离为2800万英里。
D.探索金星表面不断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这一过程的细节,亦是“金星快车”此行的使命之一。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金星快车”将在“距离金星表面155英里的轨道运行”,并非降落在金星表面)
小题2:B(A. 应为“将可能有助于”解开有关谜团;C. 地球上的“温室效应”与金星无关;D. “它们的地质结构、运行状态很相似”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3:C(“最远距离为2800万英里”的推算没有根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5分)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的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小题2:错误指①寓言课上对董玉洁的批评,②没有去了解和思考吴宝河“智慧”后面的背景和原因。(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20年前,年轻的姜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很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良好的思想品德,②但她受常式教育思维影响,只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忽略了对孩子心灵深处美德的保护,说出了错误的预言。③20年后,面对学生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能从“良好的愿望,错误的预言,深深的愧疚”三方面答即可,每方面1分,共3分。)
小题3: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但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评价。示例:①姜老师预言董玉素同学“非吃亏不可”是出于常式思维;预言吴宝河同学“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也是一种常式的鼓励。这是年轻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良好愿望的良好教学设计。(2分)②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不会起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家庭对学生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董同学的成功、吴同学的犯罪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所结交的朋友有着必然联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2分)③教育者的正面激励对人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小说的意义在于提醒从事教育的人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纯真想法,也不要轻易鼓励一个孩子过于世故的“聪明”。(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5分)


参考答案:
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伯父葛朗台,但葛朗台不念亲情要打发他走。查理为了替亡父还债,选择去印度经商.却缺少盘缠。欧也妮十分同情查理的遭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查理把嵌有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匣作为定情物托付她保管。(5分,叙述事件要完整)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要结合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