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4题。
琴王
游睿
?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
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 (原载《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13期)?
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请解释作品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1)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③突
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2.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
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3.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
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
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4.(1)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生的希望也就在眼前。
(2)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与语境和小说主题相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广东没文化吗?钟健夫
老实说,我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 的动机。如果认为广东没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认为没什么意义。如果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广东的竞争力,这我倒赞同。因为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竞争。
一个地方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显然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许多人在总结广东文化特点时,发现广东创造了许多新东西,但结果最终都落户北京,并由此指出广东文化不行。北京具有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北京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时,广东已经流行了,待北京认可了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北京。因为北京市场辐射力强,有其它地方没有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地方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跟首都文化相比。但因为地缘和文化传统的关系,广东文化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也就是广东文化的妙处——这种妙处就是“开放和创新”的文化传统。
我深信,没有一个省敢跟广东比“开放和创新”的。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广东文化。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全部出现在广东决不是偶然。虽然他们身上有不少缺点,主导的“运动”也不能全面肯定,但他们代表的确实是“开放和创新”的广东文化,或者说,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中国二十多年来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的深圳开始,这是历史的必然。这跟广东的地缘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年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大上海似乎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另外,上海人教育程度高,善于管理,做事讲究规则,但是天生胆小。上海人需要依仗稳定的靠山,需要看到别人成功之后才敢放开手脚做事。上海文化是一种输不起的文化,而广东文化不一样,广东人好像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充满活力和原创的灵性,你放开了,马上就活。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事实上,广东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创造过多项第一,以人物为例,除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外,中国第一个外交家丁日昌,是广东丰顺人;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是广东珠海人;第一个铁道工程师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第一个制造飞机的冯如,是广东恩平人。数中国第一的风流人物,广东数不胜数。
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广东也有一位世界认同的思想家,他就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慧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是广东新兴县人,他像广东一样,“没有文化”,不识字,是个打柴的樵夫。公年520-526前后,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当时佛教界对禅法不理解,达摩只好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惠可、道育等,授以《楞伽经》4卷。但达摩传授的禅法,最后在不识字的慧能手里变通之后,才在中国发扬光大。慧能自己后来则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没有文化”的慧能竞争禅宗衣钵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这是广东文化的精妙所在。佛教传到中国,只有到了广东人慧能手里才有真正的中国特色。六祖自创一套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的理论。六祖弟子后来要根据他的言论编写了一本《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中唯一由中国人写的经书。禅宗的思想后来深深影响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
慧能是广东“开放和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竞争衣钵的故事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第一,面对外来文化,广东人采用灵活、创新的态度;第二,六祖的衣钵是竞争得来的;第三,慧能的祖师爷达摩到中国的第一站就在广东,如今广州西关仍有一处名叫“西来初地”的地方,而广东确实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在中国的主要登陆之地。
慧能精神,其实就是广东精神。 (《羊城晚报》2004年3月6日的“花地”版)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的动机,认为要建文化大省没什么意义。
B.一个地方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就会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
C.广东文化并非不行,而是由于没有北京的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广东的流行音乐得到北京的认可,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了北京。
D.广东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比如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就超过了其他省。
E.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就是广东文化,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F.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广东具有“开放和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主导了各个运动。
B.丁日昌、容闳、詹天佑、冯如等人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C.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
D.打柴的樵夫慧能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14.广东的“开放和创新”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5.本文讲广东的文化,却用了较多篇幅讲慧能,这样会不会喧宾夺主?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2.BD
13.C
14.①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广东文化。②中国二十多年来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的深圳开始,这是历史的必然。③广东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创造过多项第一。④慧能是广东“开放和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
15.这样写不会喧宾夺主,反而有利于突出重点。有人认为广东没有文化,主要是认为广东没有历史。而慧能正是广东精神的源头,是广东文化的代表。佛教只有到了广东人慧能手里才有真正的中国特色,并且他自创一套理论,影响广泛而深远。慧能采用灵活、创新的态度,用竞争得来衣钵,集中体现了广东精神和广东文化。
本题解析:
12.BD(A原文为“如果认为广东没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认为没什么意义”,本选项漏掉了前提条件。C原文并没有相应的看法。E原文为“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广东文化”。上海输不起,首先在于它当年是中国的经济支柱,还在于上海人的教育程度及做事方式。)
13.C(达摩非广东人,不能成为广东人的代表。)
14.①每点1分,共4分
15.判断1分,理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共5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2)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3)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名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4)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了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5)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 第(1)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 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 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 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3. 第(3)、(4)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4. “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 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 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 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 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 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 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 从不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参考答案:
1. 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2. B?
3. 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4. 应多方面看问题
5. C G
本题解析:
1.
2.
3.
4.
5.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寂寞?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之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却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小题1:以下不属于“另类的寂寞”的两项是(5分)
A.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
B.一天到晚都在忙,但自己对所做的事并不感兴趣。
C.一天到晚都在说,但所说的并不是心里话。
D.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新处境是旧处境的简单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