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6 17:42:4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和拉辛。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一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小题1:请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 小题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赵无极?郁风 (1)在国内,凡是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有那么几位为中国争了光的 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可是在国外,除了科学界以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 字。相反,在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凡是有 些文化的人都知道有个中国画家叫赵无极;可是在国内,除了美术界以外,即使经常 看报纸的一般读者,也很少知道在巴黎有个为中国争了光的画家赵无极。当然,艺术 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使人人都有机会直接欣赏,而科学成果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2)赵无极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北京,却是在上海南通长大。祖辈是书香之家, 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和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 精萃,名家书画、碑帖金石,加上他的叔叔常从巴黎寄回西方名画的印刷品,浸泡得 他十岁就开始画画,十四岁就考入了杭州艺专。一九四八年初去了巴黎,次年曾在一 次芭蕾舞速写比赛中获奖,并在某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后采他遍游欧洲,每年举行画 展,出版画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 名画家之一。 (3)有人说,他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几乎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头;我说他的幸 运主要在于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方便的诱惑,没有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的纨绔子 弟,而是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的寂寞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却并非没有吃 过苦头的直线前进。他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裁去表达,搞过铜版、石版、油画、 水墨,为诗集作插图,为芭蕾舞设计布景,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 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一一包括由于这种变异曾有一年半卖不出一张画,生活 收入也大大减少,忍受由于专心于艺术上的追求而引起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异的痛 苦,等等。 (4)然而,无论如何变异,他的作品的精神品格的内涵,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 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倒是出国以前的早期,他的作品更接近西方印象派绘画,而到 了巴黎以后,虽然广泛涉猎和吸取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方法,但是他心 向往之梦寐以求的却是自童年时代就孕育着他的中国艺术的本源。这是很有趣的反效 果,他在自述中曾说过:“如果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 高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必须同时指出,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的确立,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中国与生俱来 的出现在我最近所有的画作上。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这也不难理解,生活中这种辩证的反效果是无穷的,正如“人在福中不知福”,直到 从空间和时间拉开了距离,才发现某些最可贵的东西。 (5)所有对于赵无极的评论,包括著名的作家、诗人为他的画册或展览会写的 序,都提到或集中地论证这一点:“富有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些方面兼具现代的特色”, “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遥远和朦胧反映出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 的具体事物,这已经成为最现代的环球性的普遍观点。”这就是他在西方受到重视获 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6)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是色彩和光影交织成的风云变幻,是宁 静的绿野和草丛中闪耀着流水,是莽莽森林延伸到遥远的天际,是茫茫夜空里显现出 阑珊灯火,是生命的腾跃和律动…… (7)他用中国书法的笔触和力度挥洒着油质色彩,用黑白虚实突出逼人的光亮, 用逐层交错的色度渲染出深邃的空间感,整体统一的和谐和跌宕起伏的节奏形成音 韵,……其实这些表现方法正是中国画古已有之的,不过由于他兼采了西方绘画对于 材料、色彩和结构的处理方法而形成不同的新的效果罢了。岂有它哉!(有删改) 小题1:请用-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 (2)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6自然段。(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赵无极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雁去矣声犹在 雷抒雁原名叫作“雷淑彦”,可这个西北汉子认为“淑彦”两个字不好,有点儿像女人的名字,便自己改为同音字“抒雁”,并沿用至今。 作家赵克诚曾经赠予雷抒雁一幅嵌名联:“雷霆歌唱,抒九天壮志; 鸿雁优游,揽百姓仁怀。”名如其人。雷抒雁“雷霆”的时刻总让人记忆深刻。作家张同吾回忆,2011年的时候与雷抒雁一同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旧体诗词研讨会,当时这个研讨会也算是诗学上的一次盛会了,除了与会的诗人,有两位部长和两位上将端坐在主席台上,还有几位将军坐在台下头排座位上。 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各位将军和首长,却未介绍与会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雷抒雁登台发言:“我先说几句题外话,今天是什么会?是诗歌会又不是军事会议,介绍那么多将军而不介绍诗人,岂不是喧宾夺主?” 此话一出,真是“一语惊四座”,却当即得到了诸多诗家的赞同。他还主张,不应设主席台,大家围绕圆桌而坐,促膝相谈,更加亲切、自然、和谐。 还有一次, 有诗人在一次诗歌评奖中找他写序,并丢下两万元的“报酬”。当时的雷抒雁正是初评委主任,他当场说:“你的稿子我还未读,写与不写,如何写,还不可知,先得厚酬,让人于心不安了。”随即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或许,也正是他性格当中的直率使然,才会让他的笔下写出那些饱含热情与力量的诗作。 多数人知晓雷抒雁是从他的成名作《小草在歌唱》开始。那是他在1978年为纪念在“文革”中被残忍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而创作的诗。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习惯了噤若寒蝉的沉默,他却一举打破了凝滞的寂静,释放出国人内心激烈的情感。 “我恨我自己,竟睡得那样死,像喝过魔鬼的迷魂汤,让辚辚囚车,碾过我僵死的心脏!我是军人,却不能挺身而出,像黄继光,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他在诗中痛心疾首地呐喊。 对于他看不惯的事情,他批评起来无所顾忌。但对于惺惺相惜的同行,虔诚请教的后辈和文学爱好者,他都真诚、亲切地对待。诗歌爱好者王立世在回忆雷抒雁的文章中写道,雷抒雁是一个质朴、谦虚、低调的人,能够给接触过他的人以温暖和友谊。 去年4月,接受了切除直肠癌手术后,刚刚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的他还去长治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中华祈福大会。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已经旧病复发,他和其他几万人一样,披着雨衣,坐在城隍庙前的广场上等待祈福钟声敲响。 “抒雁就在我们中间,雨水落在雨披上,顺着帽檐滴在他清瘦的脸庞上,而他仍然笑意殷殷。”作家峭岩称。 在他后期病重的时候,作协的朋友韩作荣去医院看望他。原本半昏迷的雷抒雁却说了一句:“救命的人来了。”拖着虚弱的身子,他竟然和好友断断续续地聊了近一个小时。 两只飞鸟划过他病房玻璃窗划定的蓝天,他感慨:“一个锁在病床的人,会把飞翔当成绝代的美丽。”躺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麻醉前短暂的清醒瞬间,他洞察道:“谁也抵挡不住麻醉,当肉体失去疼痛的时候,灵魂里,一片漆黑。”常规的抽血化验,看到自己的血——“这不羁的液体,傲然与我对视”,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万丈豪情:“我愿滴你在酒中与朋友共饮,涂你在剑上冲入敌阵,剩余的,就以笔蘸写成长长的经卷,献给,我的神。” 他身在病榻,却同时“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的妻子马利在病床前拉着他的手,为他唱起家乡的陕西民歌:你要是我的哥哥,你就招一招手。雷抒雁频频招手,平静离去。他用最沉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最热烈的爱。 2月21日上午,在追悼会现场,有人送来挽联上书:“大雁去矣声犹在,小草萎兮春又生。” 大厅里一直在播放着《小草在歌唱》这首诗,送行的人们齐声背诵铿锵有力的诗句:“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2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雷抒雁在旧体诗词研讨会中的“一语惊四座”,是其直率性格使然,这种性格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B.面对黑暗、同行、病魔、爱妻,雷抒雁态度不一,文章正侧面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雷抒雁。 C.作家峭岩对雷抒雁在祈福大会现场的描写,意在表明雷抒雁的虔诚和专注,也暗示他希望通过祈福来挽救自己的生命。 D.“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 雷抒雁即使身在病榻,也从未辍笔,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 E.文章两次提到了《小草在歌唱》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是雷抒雁的成名作,最能够代表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雷抒雁改名之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家赵克诚所赠之联与追悼会上他人所赠的挽联在意蕴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呜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个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早已被世人认同。但龙的形象从何而来,却未有定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依据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华先民崇拜熊图腾,龙与熊有着直接的关系,龙的身上体现出熊的特征,用熊图腾说可以解释龙的起源。 叶舒宪的观点根源于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文化遗址开始发掘之后,便迅速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今年4月,叶舒宪和另外三名学者赶赴红山文化区域做田野调查。根据他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的考察,他认为红山文化存在着一种信仰:熊图腾。 其中,对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被叶舒宪看作最有力的证据。庙中除了出土泥塑女神像之外,还发现了真熊的下颚骨,泥塑的熊头残件。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此前,考古人员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20余件红山文化时期形似熊龙的玉殃,这种玉块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红山文化墓葬中,这种玉雕熊龙具有神器性质,与女神崇拜联系在一起。这证明,熊是作为神庙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红山先民的特殊礼遇。在赤峰地区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考古人员也曾多次发现人工塑造的熊神偶像,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女神形象与熊神形象对应。 那么熊图腾是否进入了华夏文明?根据叶舒宪的观点,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又与河北、陕西、山西北部地区相互联系着。距离内蒙古东南部不远的河北北部有涿鹿县,那正是传说中中华始祖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地区。在地缘上,存在着熊图腾崇拜进入华夏文明的可能。 除了地区接壤外,叶舒宪还提出了另一个论据——从上古帝王名号中也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如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叶舒宪指出,此前就有考古学家提出过,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叶舒宪说:“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在红山史前文明发现熊图腾外,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崇拜还一直延续着。”他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人们看到许多有关熊的形象资料: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商周后的玉器,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双熊首玉佩、熊龙玦、熊龙璧等。 那么熊与龙实为一体吗?叶舒宪在提出熊图腾的同时,也没否认龙形象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在他看来,熊与龙恰恰是一体的。他表示,长久以来龙一直被认为是虚构出来的动物,而熊龙一体,恰恰能解释龙的起源。 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过一对玉龙,学者们通常认为这对龙的形象源于猪,而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却提出“熊龙”说,他们的理由是:这类龙的头、吻、眼和耳的形状,特别是其项无鬃,并不符猪的特征;而其短立耳,圆睛,却与熊的特征相似。 与双“熊龙”相应,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积石冢还出土有双熊首三孔玉器。从后来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龙型文物,从中可明显看出:其头是熊头,其身体卷曲,像一个圆圈,嘴咬住尾巴。叶舒宪说:“照这个线索,龙的獠牙应该就是熊的牙齿。以往有人认为是狮子的。实际上,狮子后来才有,是外国传进来的。年代上也不吻合。” 小题1:叶舒宪认为“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以下对相关论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接壤。 B.在中国上古帝王中,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由他们这样的名号,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 C.有考古学家提出过,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黄帝时代与红山文化时代是一致的。 D.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舒宪提出的“中华民族先民崇拜熊图腾”的观点,根源于他和另外三名学者赴红山文化区域所进行的田野调查。
B.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明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它被叶舒宪看作红山文化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最有力的证据。
C.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力排众议,认为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玉龙的形象源于熊。据此,叶舒宪提出了“熊龙一体”的观点。
D.根据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些龙型文物的形态,叶舒宪推想龙的獠牙应当源自熊牙。对于“龙的獠牙是狮子的牙齿”之说,叶舒宪认为有明显理由证明它不成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商周之后,出现有双熊首玉佩、熊龙块、熊龙璧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玉器,但是我们不可以仅凭此而判定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
B.在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人们多次发现人造熊神形象与女神形象相对应的情形,这表明,这两种偶像同时被当时的某一人群所敬拜。
C.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提出“熊龙一体”观点,并举出相关证据,使得“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定论。
D.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通常被人们称为“玉猪龙”,但将来人们有可能改口称之为“玉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