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参考答案: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本题解析:课一开始,他用“严肃”的语调说话,说明亡国的悲痛。严肃的语调以及穿戴可以看出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体现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写出“法兰西万岁”,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体现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消隐了的浆声灯影
谢冕
五十年代访问南京时,听说秦淮河已变成臭水沟。我怕那事实污了我心中华彩的六朝金粉,没有勇气去看。后来,听说市政当局终于修复了秦淮河,欣喜之余,总想找个机会去圆这个秦淮之梦。但机会没有到来,这一相隔数十年的阔别竟把当年的满头青丝变成了苍苍茫茫的一堆乱雪。
秦淮画舫中有过纸醉金迷的梦影,但那里也保留了一些在江山易帜时刻表现出惊人气节的奇女子。这些才情并茂的女子,以舞衫歌扇的千种风情而赢得艳名。而她们在社稷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勇气、胆识、壮烈和果决,却令普天下的男人为之愧赧,更不论当日围绕在她们舞裙周围的、号称文坛魁首的那些显赫人物的尴尬和卑琐了。
一出《桃花扇》演出了数百年来人们为之荡气回肠的正气歌。这虽是遥远的故事,但却牵萦着人们的深深的思念。我曾给一位南京友人写信说:重访南京的愿望之所以如此强烈,不仅是要追寻那里留下的青春和爱情的足迹,同时也是为了向那位卑微而心灵崇高的女性致敬。
阔别三十七年后,我终于来到南京,终于拜访了秦淮河,拜访了重修的香君故居。媚香楼的匾额当然是新刻的。那里的摆设是否有据却也难说。作为初访者的第一个印象只觉得那里的世俗之息与我们从孔尚任的剧本中感受到的雅致相去甚远。秦淮河、夫子庙一带,桃叶渡、乌衣巷皆昔时文物鼎盛之地,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香君故居既已“修复”,当以《桃花扇》旧事为背景和主干方是。这将使历史和文学、旅游和文化得到融汇。但是,在今日的“媚香楼”,我却没有找到一把哪怕是小小的点染着那女子碧血丹心的扇子!这即使从商业的眼光来看,也是缺乏文化造成的“疏忽”。
文人有积习,每到一处总喜欢寻找那些名家笔下的有关遗迹,不管是真是幻,是记实,是虚构。这次来到秦淮河,当然要找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笔下的浆声灯影了。我记得当年秦淮画舫的典丽,小游艇雅致的窗格,以及每船都有的迷人的灯影。我记得那河上的夜雾和朦胧的月色,也记得灯火阑珊之时的那份清寂。河上的箫鼓歌吹,那橹声点染的幽长,无时不在唤起追寻的热情。
这番金陵访旧,除了前述的满怀对那几位女性的敬意,便好似要圆这浆声灯影的梦了。那夜与南京学界友人欢聚“秦淮人家”,二楼整座大厅悬挂着江南灯彩,很显示出六朝古都的繁盛。饭店服务开始的歌舞也真淳雅朴,一扫那种职业演员的匠气和矫情。趁着夜幕初降,坐上游艇想领略秦淮的清艳。迎面而来的却是五光十色的灯火和嘈杂的乐声,与秦淮风光全然异趣的喧哗。冲激着彩色喷泉的电光,这种现代声光技术激发的现代热情,一时间把秦淮河的远古情调扫荡得无影无踪。我们乘坐的那只游艇,原来是为音乐喷泉而设。它不走远,只是面向着电光在那里左右移动着……
东关头呢?东关头沿路断续的歌声呢?利涉桥呢?大中桥呢,大中桥边的疏林淡月呢?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看到了“黄而有晕”的灯火,在繁星交错的光雾中摇曳的“杨柳的柔条”,盈盈地升上柳梢的月亮,如梦似幻的轻悠的歌吹,如今,都隐失在现代声光的繁华奢靡之中了!炫奇、刺激、肤浅的陶醉,唯一缺乏的是自古而今的文化上、审美上、情感上的夜秦淮!
我寻找与这座古城相和谐的秦淮,与秦淮相和谐的浆声灯影。而此刻,我却意外地邂逅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在香港的尖沙咀,在新加坡的圣陶沙,在纽约的百老汇都能看到的喧哗和繁盛,而独独失去了旧时秦淮的那韵味,那情趣,那一份潇洒和飘逸!
1994年7月24日
(选自《心中的风景》)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有怎样表达效果?
(1)我怕那事实污了我心中华彩的六朝金粉,没有勇气去看。
(2)这一相隔数十年的阔别竟把当年的满头青丝变成了苍苍茫茫的一堆乱雪。
2.概括文章开头三小节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3.这即使从商业的眼光来看,也是缺乏文化造成的“疏忽”。你认为删去加点的关联词语,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秦淮河“浆声灯影”的具体内涵及其消隐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1)借代手法。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这样说突出了历史上繁华绮丽的秦淮河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分量。(2)比喻手法。把年轻时的黑头发比喻成青丝,把年老时的白头发比喻成一堆乱雪。这样比说明阔别时间之长,同时前后对比,也让人产生一种沧桑之感。语言形象。
2.答:开头三节主要写几十年来一直渴望重访秦淮河,感受秦淮画舫纸醉金迷的梦影,表达对李香君等秦淮女子的钦敬。这样写是对下文的有力铺垫。下文写重到秦淮,没有了浆声灯影,见不到古代的风雅,非常失望,从而表达了对商品经济背景下文化失落和匮乏的惋惜之情。
3.答:原句是假设关系,退一步说的意思。删去加点的关联词语,意思完全不同。作者反对和抨击的,是重新修整的秦淮河边商业味过浓、历史文化气息消隐的现象。没有了假设关系,就变成作者赞成从商业角度包装旅游景点的意思了。这显然有悖作者的原意。
4.答:“浆声灯影”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桃花扇》里秦淮河的历史文化氛围;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秦淮河的典丽画舫、清幽歌声、优美情调。这些内容消隐的原因:匮乏的历史文化氛围,过度的现代电光声色,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缺少和古城相和谐的富有个性的人文景观等。
本题解析:1.(1)借代手法。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这样说突出了历史上繁华绮丽的秦淮河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分量。(2)比喻手法。把年轻时的黑头发比喻成青丝,把年老时的白头发比喻成一堆乱雪。这样比说明阔别时间之长,同时前后对比,也让人产生一种沧桑之感。语言形象。
2.开头三节主要写几十年来一直渴望重访秦淮河,感受秦淮画舫纸醉金迷的梦影,表达对李香君等秦淮女子的钦敬。这样写是对下文的有力铺垫。下文写重到秦淮,没有了浆声灯影,见不到古代的风雅,非常失望,从而表达了对商品经济背景下文化失落和匮乏的惋惜之情。
3.原句是假设关系,退一步说的意思。删去加点的关联词语,意思完全不同。作者反对和抨击的,是重新修整的秦淮河边商业味过浓、历史文化气息消隐的现象。没有了假设关系,就变成作者赞成从商业角度包装旅游景点的意思了。这显然有悖作者的原意。
4.“浆声灯影”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桃花扇》里秦淮河的历史文化氛围;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秦淮河的典丽画舫、清幽歌声、优美情调。这些内容消隐的原因:匮乏的历史文化氛围,过度的现代电光声色,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缺少和古城相和谐的富有个性的人文景观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结合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或现在的社会生活,从王熙凤、薛宝钗、曹操、堂吉诃德、觉新、卡西莫多或大卫·科波菲尔几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进行评析。
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结合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或现在的社会生活。(8分)观点鲜明,层次清晰。(3分)有理有据,自圆其说。(4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2.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3.对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说明了“木叶”与“树叶”的本质区别。
B.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启发性的特点。
C.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应力求做到丰富多彩。
D.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具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的特点。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以“木叶”和“树叶”为例,说明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B.文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诗歌的语言。
C.文中引用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诗句,意在说明“树叶”与“木叶”在诗中的意象效果不同。
D.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1.C
2.B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