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见到我马上诚恳地说:“昨天那件事,是我的不对。我向你?。”
②经过磋商,两国签订了停火协议,并将各自的军队撤回到各自的??驻守。
③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气象资料,可以准确地?出明天中午有大暴雨天气过程。
A.抱歉边疆推测
B.抱歉边境猜测
C.道歉边境推测
D.道歉边疆猜测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①“抱歉”指内心感到对不住别人,是一种心理活动,用在本句不妥。本句是说向别人承认错误,赔不是,应该用表示行为的“道歉”。②“边疆”指靠近国界的疆土,所指地域范围大;“边境”指紧靠国界的狭窄地带,所指范围小。军队为了守卫本国的领土,所驻守的地方自然不能离国界太远,故本句该用“边境”。③“猜测”一般是主观的猜想、估计,不一定有什么依据;“推测”是按照一般的事理进行推断、估计,是有一定根据的。本句既然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气象资料,就表明“我们”的推断、估计是有一定的根据的,那就该用“推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遗魏王及公子书②范增数目项王
A.③臣修身洁行数十年④公子行数里
B.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伺者因此觉知
B.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①使于齐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C.③使将将其军归魏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今公子故过之
D.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参考答案:
A项前两个“数”意义为“多次”,后两个“数”意义为“几”;C项前两个“使”意义为“出使”,第三句的“使”意义为“派遣”,第四句的“使”意义为“使者”;D项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故”意义皆为“缘故”,第二句的“故”意为“特意”,第三句的“故”意为“故意”。答案为B,B项的四个“因”意义分别是“就”、“因为”、“趁着”、“凭借”。
本题解析:
是考查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知识的。掌握了文言词语的多个义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甚至所以
B.只是也许可见
C.如果甚至而且
D.虽然也许然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与后面“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含有进一层的意思,前后关系为递进关系,因此排除“也许”,选用“甚至”,据此可排除B、D两项。从整体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说“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后面对这种优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的两个优点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所以”一词。据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B.晋军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以乱易整易:替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是2004年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2、联想迁移法: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3、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4、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5、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因”常有意思有:“因为、依靠、凭借、沿袭、于是 就、通过、经由等”。该题A.“因”应译为“依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选出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
承天景命(大)以旌其所为(表彰)
B.旦日飨士卒(犒赏)则噪而相逐(他)
按诛五人(追究)正身以黜恶(排斥)
C.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诋大酋当死(辱骂)
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盗)诚能见可欲 (果真)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