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7:58:12 【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共6分)
小题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小题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小题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小题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师说》)
小题5:?,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小题6: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小题7:?,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参考答案:
小题1: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小题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小题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4: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小题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
小题6:岂因祸福避趋之
小题7:良辰美景奈何天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茂”“遒”“骐骥”“驽”“冯”“御”“祸”“避趋”“辰”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直走咸阳。_______________,流入官墙。(杜牧《阿房宫赋》)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3)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参考答案:(1)骊山北构而西折 二川溶溶
(2)甲光向日金鳞开 塞上燕脂凝夜紫
(3)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或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小题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小题3:?,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题4:寒衣处处催刀迟,?
小题5:白居易,中唐时期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他积极倡导“?”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参考答案:
小题1:谨庠序之教
小题1:振长策而御宇内
小题1:别有幽愁暗恨生
小题1: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题1: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4)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参考答案:(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寤寐思服,优哉游哉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参考答案: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