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题 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5)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塞上风云接地阴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其他题 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____________?。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江南好,___________?。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4)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参考答案:(1)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两处闲愁。才下眉头;
(3)风景旧曾谙,春来江水绿如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阅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完成下面问题。
1、诗人为何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 91exam .org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集中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本诗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现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2.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才 20岁的知青的内心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3.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
4.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参考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每题1分,共8分)
(1)子曰:“____________,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岁寒,__________。(《论语·子罕》)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