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据第4段“联合国……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则被忽略了”,可确定C选项错误。
小题2:A句以偏概全,是“一般”而非“必然”,可据第1段“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排除。B句指代对象理解错误,是“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而非“来自 太空的太阳辐射”,可据第3段“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排除。D句逻辑关系理解错误,是和“现在”相比较而言的,可据第5段“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仅比现在高一点,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排除。C句出处在第2段,“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小题3:B句中的“数千年”推断错误,出处在第2段“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D.“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小题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褐望速成。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小题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原著)
小题:(讲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小题:(“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婺源归来
周伟苠
⑴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⑵从婺源归来,我的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⑶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⑷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和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
⑸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崇木堂等清代民居57幢。
⑹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家乡修祠堂、建楼院。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⑺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可以想见,当年致富后的婺源商人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⑻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
⑼在一处民居里,我们遇到了刚从田间劳作回来的主人,一个憨厚木讷的中年男子,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表现出村民特有的纯朴,一边与我们搭话,一边低头侍弄着一筐刚从地里翻出来的红薯。我妻与同伴小梁看到这么新鲜的红薯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卖,他腼腆地笑着说:“可以,钱随便给。”当我摸出10元钱递给他时,他竟有点不知所措,随后,主动卷起裤腿扛起一袋红薯,送到我们停在村口的车上。从他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出他祖上的辉煌,看不到一点点他的先人曾经的荣耀和儒商的气息。
⑽在另一处叫承德堂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主人一家。女主人躺在一只木椅里,几个半大的孩子围坐在一只八仙桌前啃着瓜子。男主人格外的热情,炫耀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祖先留下来的“百寿”木雕。我们随着他参观,穿过天井,走进黑黑的里屋。现在这里被用作厨房,杂乱地堆放着锅碗瓢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男主人表情陶醉,打着手电筒如数家珍,指指画画向我们介绍“百寿”的精华——里屋门楣上的木雕,一脸的神圣和满足。
⑾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觉得格外的沉重。是的,延村的古建筑是历史的标记,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婺源人的骄傲。但曾经的辉煌无法掩饰岁月的沧桑,那建筑、那雕刻都明显地刻上了岁月的印记,虽然刻意地修葺,还是显得苍老而又破旧了。
⑿婺源人的祖辈们走出大山,打拼出了曾经的辉煌,而衣锦还乡的他们留下了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同时,物质的富裕和满足又阻碍了婺源后人物质、精神的升华。
⒀由此,我甚至想起了国人洋洋自得的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大发明”。婺源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与我们多少年来曾为之自豪的这些东西又何等相像。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那就等于落后,那就会没出息!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⒁本来还要去参观另一古村落理坑,一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细细密密的秋雨,本来就窄窄的乡间小道上又挤满了前来参观的车辆,让我的心情如这乡间小道一般的泥泞和拥堵;二来,我们也不忍再重复在思口延村的那一幕,于是终于选择了放弃,驱车回婺源县城。
⒂刚上大学的儿子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儿子说,想起延村那两个心安理得沾先贤光的男人,心情也郁郁地凝重。
⒃在返苏的途中,儿子喃喃自语:“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会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选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1.第⑼、⑽段,作者写了两处民居里的居民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⒀段,作者说“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联系上下文,分别解释“郁郁”和“矛盾”的具体含义。
(1)“心情郁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情矛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可以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你认为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赞美村民特有的淳朴;
②说明延村居民现在生活的不富裕(或延村先辈辉煌不再);
③表现延村后人对先辈辉煌的满足(或延村后人失去进取心);
④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意对即可)
2.(1)“心情郁郁”是作者看到了婺源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应当是心情愉快的;
(2)“心情矛盾”是指:但发现婺源人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并联想到国人类似的心理和表现,因此又感到很忧伤。(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
(1)不能删。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儿子的“喃喃自语”,更充分、更直接、更强烈地表达了希望现在的延村居民不能“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突出了“走出大山”、“超越先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文章的立意更显豁。
(2)可以删。这样是为了让生活画面本身说话,避免将作者思想感情直接说出,使文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文章已经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企盼,至此结构完整,表意清楚。
(两种答案,只要答一种,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但要结合表达作用及段落乃至全文的主题来组织文字作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有删节)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意对即可)
2.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有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意对即可)
3.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仅是虚伪的。老先生开口闭口开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意对即可)
4.(1)辩证(对比)思维 分析(略)
(2)包容态度 分析(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小题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小题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小题2: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镛。(6分)
小题3: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6分)
小题4: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的栖居。(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这是一道概括筛选型试题。我们看吴良镛的成就与梁思成的关系。一是梁思成从众多的学生中发现了他,让他做自己的助手,让他能够看到更多的建筑前沿信息。二是梁思成写信推荐吴良镛到国外深造。三是二人亦师亦友,从人格上影响。
小题3:此题从问法上做了设定,从“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句话后面给我们提示了思考和概括的方向。“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这里点明了“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含义和思考问题的方向。据此点,结合下文可以看出吴良镛具体体现在一下两方面: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
小题4:此题时对吴良镛美好人格的概括试题。我们从吴良镛的爱好,性格,成就,设计理念,对学生态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其美好的人格。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