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8:14:1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山?屋 吴伯箫 ①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是山。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②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可是习惯自然了,浸假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廛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③譬如说,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栽到床上,怕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心同躯壳是同样的懒啊。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望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缥缥缈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丁东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呵,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惠特曼《草叶集》)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通身的轻松。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的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④我知道你是不暇妆梳的,随便穿了穿衣裳,就跑上山去了。一路,鸟儿们飞着叫着的赶着问“早啊?早啊?”的话,闹得简直不像样子。戴了朝露的那山草野花,遍山弥漫着,也懂事不懂事似的直对你颔首微笑,受宠若惊,你忽然骄蹇起来了,迈着昂藏的脚步三跨就上了山巅。你挺直了腰板,要大声嚷出什么来,可是怕喊破了那清朝静穆的美景,你又没嚷。只高高的伸出了你粗壮的两臂,像要拥抱那个温郁的娇阳似的,很久很久,你忘掉了你自己。 ⑤要是夏天,晌午阳光正毒,在别处是热得汤煮似的了,山屋里却还保持着相法的凉爽。坡上是通风的。四围的山松也有够浓的荫凉。敞着窗,躺在床上,噪耳的蝉声中你睡着了,噪耳的蝉声中你又醒了。没人逛山。樵夫也正傍了山石打盹儿。市场又远远的,只有三五个苍蝇,嗡飞到了这里,嗡又飞到了那里。老鼠都会瞅空出来看看景的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心跳都听得见扑腾呢。你说,山屋里的人,不该是无怀氏之民么? ⑥夏夜,自是更好。天刚黑,星就悄悄的亮了。流萤点点,像小灯笼,像飞花。檐边有吱吱叫的蝙蝠,张着翅膀凭了羞光的眼在摸索乱飞。远处有乡村味的犬吠,也有都市味的火车的汽笛。几丈外谁在毕剥的拍得蒲扇响呢? ⑦可是,我得告诉你,秋来的山屋是不大好斗的啊。若然你不时时刻刻咬紧了牙,记牢自己是个男子,并且想着“英国的孩子是不哭的”那句名言的话,你真挡不了有时候要落泪呢。黄昏,正自无聊的当儿,阴沉沉地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不紧也不慢,不疏也不密,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真愁人啊!想来个朋友谈谈天吧,老长的山道上却连把雨伞的影子也没有;喝点酒解解闷吧,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你听,偏偏墙角的秋虫又凄凄切切唧唧而吟了。呜呼,山屋里的人其不怛然蹙眉颓然告病者,怕极稀矣,极稀矣! ⑧凑巧,就是那晚上,不,应当说是夜里,夜至中宵。没有闭紧窗后,应着潇潇的雨声冷冷的虫声,不远不近,袭来了一片野兽踏落叶的悉索声。呕吼呕吼,接二连三的嗥叫,告诉你那是一只饿狼或是饥狐的时候,喂,伙计,你的头皮不会发胀么?好家伙!真得要蒙蒙头。 ⑨虽然,“采菊东篱下”,陶彭泽的逸兴还是不浅的。 ⑩最可爱,当然数冬深。山屋炉边围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说着话,暖烘烘的,有人吸着烟,有人就偎依在床上,唏嘘也好,争辩也好,锁口默然也好,态度却都是那样淳朴诚恳的。回忆着华年旧梦的有,希冀着来日尊荣的有,发着牢骚,大夸其企图与雄心的也有。怒来拍一顿桌子,三句话没完却又笑了。那怕当面骂人呢,该骂的是不会见怪的,山屋里没有“官话”啊,要讲“官话”,他们指给你,说:“你瞧,那座亮堂堂的奏着军乐的,请移驾那楼上去吧。” ⑾若有三五乡老,晚饭后咳嗽了一阵,拖着厚棉鞋提了长烟袋相将而来,该是欢迎的吧?进屋随便坐下,便尔开始了那短短长长的闲话。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说到了长毛,说到了红枪会,说到了税,捐,拿着粮食换不出钱,乡里的灾害,兵匪的骚扰,希望中的太平丰年及怕着的天下行将大乱;说一阵,笑一阵,就鞋底上磕磕烟灰,大声的打个呵欠,“天不早了。”“总快鸡叫了。”要走,却不知门开处已落了满地的雪呢。 ⑿原来我已跑远了。急急收场:“雪夜闭户读禁书。”你瞧,这半支残烛,正是一个好伴儿。 1、本文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①屋是挂在山坡上的。 ②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2、作者在第③自然段描写春日山居图时引用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3、作者在开头部分说“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第⑦⑧自然段却把山中秋景写得萧瑟可怕,为什么?试简要分析。
2、阅读题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 ,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A.一位老报人说: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C.“两会 ”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
| 小题2: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年的故事 向伟明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年的尽头,新年悄悄地来临。除夕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着,一整个夜里都充斥着爆竹的噼里啪啦声,小儿们在欢呼过年,各种辞旧岁迎新春的声音响成一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老人们的这句话里,我似乎听出了一丝伤感。? 大厅上,流泪的红烛一截截地变短,最后终于化为一堆灰烬。夜空中,明艳的烟花释放着它们短暂的美丽。拿着打火机,我去引爆那一串鞭炮,它们会在一刹那间化作满地的碎屑…… ?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满头的青丝转瞬间变成了雪片,往日的红颜终将老去,心里蓦地滋生着一种莫名的忧郁和悲伤。叹生命短暂如斯,叹命运浅薄如纸。岁月如水,某一天,我也将青春不再。这个新年的钟声,一个声响就是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站在院子里,看满地纸屑纷纷乱乱,看小孩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在谱写着新年的故事。我是在该看风景的时候看人,情不自禁编故事。流年似水,似水的流年,诗一样的情怀。一副红艳艳的春联,一对高高而挂的大红灯笼,都曾寄托着我们五彩斑斓的梦和美好的祝愿。然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岁月会无情地把我们变老,最后走到生命的终点。?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回想起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漫长曲折的少年时代,从看似遥遥无期的翘首以待,到飞逝如电的光阴走到了这个新年。从前一直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如今却又开始害怕,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才好。? 记得那年的除夕之夜,我与好友并肩而坐听钟声,在她天真无邪的脸上我看到了春天,那个新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起点。于是,我不再有黑夜来临的恐慌和寂寞,一切死寂都与我无缘。可是,岁月最终还是把我们分开,天各一方,许多年来都不曾相见。重游当年那条小巷,环绕我的是无边的黑暗,回首往事,不禁黯然。我们的这条小巷,是否承载过同样的故事? 沉淀所有的心情,回到纯真的最初,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春夏秋冬的轮回,流转青春善变的容颜,注定会将长发飞扬的女孩、神采奕奕的少年和曾经稚气的笑脸,全部留在日渐远去的昨天。? 少年时代的梦想,在少年们的怀中依然是沉甸甸,孕育着酸甜苦辣。历经现实的风霜雨露后,残酷的显得那样困乏无助,柔顺的而又那样轻松得意,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梦终究都会醒。? 人生的开始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走得快的就早熟早衰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能走多远是多远,并且尽量使脚步不那么凌乱。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梦想新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我们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我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不在持久而在闪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生命真的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离我远去,但我要走的路依旧很长,在许多事情上我必须明白无悔。? 新的一年仍会慢慢临近。我要去买许多鞭炮和烟花来放,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去将它们点燃。我不再恐惧,随时我都可以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 1.文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人生感悟?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喜马拉雅冰川是亚洲七大河流的源头,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着这些河流供给水源。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会首先引起附近河流水位上升,造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等,但在几十年之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河流中的水位将会下降。当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减少时,水力发电能力会随之减弱,影响农田灌溉,导致庄稼减产。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A.亚洲七大河流源头的喜马拉雅冰川正在消融 B.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将使数亿民众面临缺水威胁 C.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带来经济和环境问题 D.人类再不采取措施,气候变化会达到危险的程度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时,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小题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
小题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