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A.①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①安石诚有罪于诸君子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诸君子特以其据位之久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逆秦邪 D.①人以为奇,我以为常,乃善耳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假使王安石能等到他学识完成,然后出来谋划天下大事,看那些可以改变的地方就去改变,而不能改变的地方就加以继承。(5分)
②虽然如此,王安石依然是范增、霍光一类的历史人物,像章惇、蔡京之流,只是小人中坏到极点的人,怎么会是王安石的同类呢?(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核。本:本来。
小题2: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核。C项,以:均为“因为”之意,连词;A项,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不翻译;B项,于:连词,与、跟、同/介词,对于;D项,乃:介词,才/副词,竟然。
小题3:本题“归纳内容要点”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用人不当,陷入党争之中”错。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①“向使”“图”“因”各1分,整句内容准确,语句通顺2分。②“等”“尤”“伦”各1分,判断句式1分,整句内容准确,语句通顺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以“生活的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示例:
生活的境界
当收音机里播出《光辉岁月》时,当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那篇感动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晒太阳时懒洋洋的心境突然被触动了一下。看着这篇演说词,我的思绪飘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国度……遥想着那个感动黑人、黄人和白人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升腾……
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较安宁的北部,尽管在那里黑人也不可能有同白人一样的权利,但他生活得似乎还不错,他还可以上大学,甚至能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本来他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惬意,但为了黑人明天的希望,他毅然离家去了南方……
这时,我喝了一口茶。茶刚泡好,没什么味道,但我仿佛已感受到了那液体里的浑厚的力量。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看到了一个灵魂在慢慢升腾。放下茶杯,我继续思索着……
在南方的日子既痛苦又充实。他做了牧师,然而他的使命不仅是“将世人引向天堂”,他还要拯救黑人,拯救这个国度。为了给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他奋斗着,努力着,终于在那场轰动全美的“公交车事件”中成了黑人的领袖。接下来的斗争更加艰苦,他一次次被捕,又一次次地抗争……
深吸一口气,呷了一口茶,茶已泡开,有点苦,可茶气已浸润到我的心灵。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那个灵魂,但更圣洁,更伟大……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向华盛顿“自由进军”。在庄严的林肯纪念堂前,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胜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将到来……茶似乎越来越浓,颜色也越来越深……我终于有些欣喜起来,为那些可敬的人们。
可是当我吸了一口茶气,颤抖着把茶杯放回时,落空了,只听“砰”的一声,茶杯碎了。下意识地看着那一页的末端,马丁·路德·金被刺!我惊住了,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局,但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一阵风吹过,下一页——黑人胜利了!
杯碎,人亡,但风吹过,满屋茶香。马丁·路德·金之死,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遗憾,可他的灵魂常在,精神永存,他已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黑人而生,又为黑人而死。他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更是人类精神的领袖……
“I have a dream……”我双眼噙满泪水,喃喃地念着,我的心也随着那一缕茶香去朝觐这位人类精神的领袖,让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再提升……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生活的境界”这个作文题的重点是写我们对人生状态和生存目的的思考,展示各类人生活的现状,并对之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感悟,描绘你想达到的或已经达到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表达对理想生活状况的向往。生活的境界有:宽容,回报,幽默,简单,平淡,自由等,善是生活中最高的境界。
从立意来看,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品味才会有感悟。为此,要写好本文,必须根植于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思辨,否则文章就很难写出思想的“境界”来。从构思来看,两种较为稳妥的方法是:横比和纵比。因为孤立、静止地说某人、某物、某事有境界,总给人以“贴标签”的感觉,而横比则可以让他人、他物、他事来衬托出“境界”,纵比则可以在动态的发展中展露出“境界”的提升历程,两种写法各有其妙处,但异曲同工。如果能将上述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也就能“境界”全出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