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部加装有拍照功能的出租车现身榕城。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我市目前第一部加装摄像头和图像采集数据器的出租车。有的乘客对此有些“感冒”,认为此举会侵犯到他们的肖像权。有的女乘客则担心隐私被拍到,吓得往后座躲去。在得知此举不仅能保护司机安全,还能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后,许多乘客对此表示支持。
材料二:一篇网帖在惠州西子湖畔论坛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在帖子中,网友表示在惠东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发现车的前面突然有一个摄像头在“盯”着,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并向网友提出疑问:这样的做法是否侵犯了乘客的隐私权?这篇帖子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许多人纷纷留言表示支持或反对。
材料三:在出租车上安装摄像头,这一出于社会治安考虑作出的举措,让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南昌市城市客运管理处始料未及地陷入一场“漩涡”。公众出于对“侵犯隐私”的种种担忧和质疑,顺理成章地引发了一场个人隐私权是否该让位于公权力的争论。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您赞成出租车上安装摄像头吗?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答:?
?
2、语言运用题 下面是一位读者给{书摘》的来信,本着语言准确简明原则,需删改,按要求填写序号。
①我希望贵刊的定位不要变,②贵刊可以与《读者》这个刊物形成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③贵
刊与《读者》相比较,④《读者》以散文见长,⑤《书摘》以纪实为焦点,以人物传记和时政透析见长。⑥定位降了,有损刊物的品位,⑦如《她的外籍丈夫》,我就不喜欢。
应删去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应修改使其简略的两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③⑤④②①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③⑤②⑥④
D.①⑤③④②⑥
4、单选题 下列各句所表述的内容合乎史实的一项是
A.作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突出代表的姚鼐,他提出学问之事有义理、考证、文章三方面,“必兼收之,乃足为善”。
B.作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雨果,183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陶渊明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部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音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七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B.当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不由得慢了下来。
C.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D.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