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7:13:4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小题1: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罄:完全显现;类:像。) 小题2:鬼怪是无形的,不显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 小题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孟子认为,当官为政者要尊重人才,吸引天下的贤士前来投奔;要让士、农、商、旅、居民都享受到实惠,使国家富强起来;施行仁政,吸引百姓,让邻国的百姓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就能无敌于天下。(一点2分,三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用假设法与代入法,可发现原文为助而不税,所以C “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理解有误,应是不征收。 点评:本题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难度一般,只要掌握了假设法与代入法,仔细与原文相对照就可选出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原文提到,“如此,则无敌于天下”。说明此代指上文,那么综合分析上面的内容即可。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不但要正确理解原文,还要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超逸的兴致) ?B.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C.天高地迥(广阔) D.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且益坚/若属皆且为所虏 B.兰亭已矣,梓泽丘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奉宣室以何年/处涸辙以犹欢 D.酌贪泉而觉爽/怀帝阍而不见 3.下列各句中与“怀帝阍而不见”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C.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D.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将所见所闻,集于笔端。 B.“?遥襟甫畅……”此段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表达喜爱、赞美之情。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D.文中有着对人生无常、命运坎坷的无限感慨,抒发自己虽怀才不遇却自我砥砺、乐观开朗、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5.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提示:已经给出标点处不用断)(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苏轼《后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后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A 5.⑴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⑵①可是从哪里得到酒呢?(我)回家跟自己的夫人商量酒这件事情。(顾,可是;诸,兼词,之于;句意) ②回到船上,放(船)在大江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反通返,回到;乎,在;句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母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度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袁,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按时事而末厦鄙数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粱、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抄有屈焉——屈:屈辱。 B.鸠率僧旅——鸠:聚合。 C.将加大辟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遗: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且贰于楚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5.把文中加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人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5.(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 注: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诚畏死诚:果真 B.独蒙愧耻求活蒙:蒙受,承受 C.蔽遮江淮,沮遏其势沮:通“阻”,阻挡 D.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倚仗,凭借
|
小题2: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3分)
①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②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
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④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⑤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 “畏死”之说的荒谬。
B.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指出“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之说在道理上说不通,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
C.虽然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D.作者认为,责备张、许二位死守睢阳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有意制造谰言,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3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本题解析:
小题1:擅:拥有,动词
小题2:③是表现忠心,④和⑥是作者的议论,④是说张巡许远功业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⑥是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
小题3:“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是用反诘问句,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点:(1)“竟”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2)“穷”“去”各1分,句子通顺1分,然后再连词成句,并整理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