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自引去 引退
B.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痛恨
C.柔见弘信甚羸劣 相信
D.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
①柔举宗从之
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这说明重刑不是制止士卒逃亡的办法,却反而是增加士卒逃跑数量的办法了。
(2)明帝不听从高柔意见,最后派人送金屑给公孙晃和他的妻子儿女,让他们饮下(身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意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参历井仰胁息(摸)?神明自得(人的智慧)?所守或匪亲(土匪)?
B.?西举巴蜀(攻占)?隳名城(著名的城池)?锲而不舍(刻)?
C.?践华为城(踏)?声非加疾也(强)?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D?.一夫作难(起事)?焚百家之言(著作)?外连衡而斗诸侯(战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查社稷以从。”(选自《战国策·楚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所害于天下——害:妨碍
B.横成则秦帝——帝:称帝
C.必实于外厩——实:充满
D.在大王命之——命:裁断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秦向楚王言“合纵之利”的一组是(? )
①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
②从合则楚王
③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④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⑤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
⑥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奉赵王之命游说楚王合纵,他指出楚王是贤君,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为楚王最终同意合纵奠定了基础。
B.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楚王推心置腹,表示早就看透秦国的侵略性,但韩、魏等国畏秦,不敢与楚合纵,故一拖至今。
C.苏秦告诉楚王如不搞合纵,秦国必会出兵攻楚,造成楚国国内震动,国君还会遭受主张以地事秦的臣子的威胁,后果严重。
D.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B
4.(1)我听说在动乱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治理,在祸患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遏制。
(2)现在您想让天下联合一致,安定诸侯,保存将要灭亡的国家,我愿拿整个国家来恭听教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籍吏民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
B.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C.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D.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张良入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问题:(1)这一章中,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尽孝,应该怎样做?
(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1)一个人能够继承并长期坚持父亲善的、好的方面,这个人就是有孝的。(2分)
(2)A、同意。生命需传承,人类的优秀的东西也应得到传承,为人之子,有责任将父辈的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这种孝,是对生命的回馈,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B不同意。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C、辩证看待 略(表态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点评: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内容的主要含义,首先能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提炼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