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常识》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五)
2019-06-28 17:17:15 【

1、单选题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的诗歌在唐代得到了很大发展,杜甫的诗有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诗史”之称,以后白居易等更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B.创作了《梦》、《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的冰心20年代即享誉文坛,她的散文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兼有白话流利晓畅和文言凝练简洁的特点。
C.“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倾注了作者曹雪芹的大量心血,但他只完成了八十回便在贫病中溘然长逝,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根据原书线索续成的。
D.,我国话剧创作不断在探索中发展,60年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写城市工人,80年代的《绝对信号》探索新的戏剧形式,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2、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梦溪笔谈》是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B.《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所作。
C.《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给儿子的训诫,过去学过的《赤壁之战》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梅花岭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本文赞颂了明朝末年抗清殉国的史可法。



3、单选题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向被誉为“义薄云天”的典型,关羽和刘备失散以后,“降汉不降曹”,尽管受到曹操的优待,但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立即“挂印封金”而去,保着嫂嫂去寻刘备。
B.《家》中,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他专制、冷酷、虚伪,把鸣风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但他对自己的行为还充满了自信。
C.“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D.《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倾心塑造的人物,她才华横溢,又多愁善感,和宝玉两情相悦,又不免吵吵闹闹,但她依然是文学长廊中富有魅力的形象。
E.《三国演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4、单选题  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出自《列子》,是战国时期郑人列御寇所著,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贾谊,人称“贾长沙”、“贾太傅”,是西汉杰出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于世,《过秦论》即他所作。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评价司马迁《史记》之语。《史记》凡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中包括曹氏父子三人,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5、单选题  选出原文、篇名、作者无误的一项
A.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屈原列传》)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